“什么是文学”研究综述
2021-03-29 18:18:45
  • 0
  • 0
  • 4
  • 0

 

“什么是文学”研究综述

 

金振邦

 

前  言

    我在2015年主编的《文学欣赏》教材“前言”里曾经写道:“文学艺术,是任何一个人生命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就像空气和水一样。文学欣赏的课程可以说,贯穿了我们所有受教育的各个阶段。从孩童启蒙时期开始,到大学以及研究生阶段,文学教育一直渗透其中。甚至一个人的一生,都离不开文学的滋养。没有文学的陶冶,一个人就必然在人格、精神和思想上,存在致命的缺陷。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文学就没有人文精神,就不会有社会的文明进步和远大前程。文学艺术是人类本性和品质重要一半,我们须臾不可缺失。”“文学潜藏深厚的人文精神、文学记录历史的真实本相、文学充满人类的睿智卓识、文学渗透理性的哲学思想、文学展示社会的发展前景。文学实在太重要了。文学里有形象、有美感、有思想、有精神,有信仰,有光明,有前景。尤其对年轻大学生而言,文学欣赏对滋养心灵、提升境界、培养人格、塑造理念、丰富情商等,是不可或缺的。”[1]

    这么多年来,“文学”似乎成了一个人人皆知、耳熟能详的普通术语。就是中文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了文学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之后,也只是大概地知道,文学是用文字塑造形象的艺术。究竟什么是文学?中国和世界上的文论家们都有哪些经典的论述和主张,似乎还没有论著来进行专门、系统的研究和表述。不同的学者和专家由于见识、立场、角度、文化的差异,关于文学的界定可以说是林林总总、五花八门,从来就没有一个大家一致公认的文学释义。通过网络搜索,关于什么是文学的信息如潮水般涌来浩瀚无边。一种可能的解释就是,是因为文学机体的生命力实在过于强大,它生生不息、生长繁茂,理论的界定永远滞后于文学实体的迅猛发展。

    下面是部分关于“文学”的早期理论和代表观点,虽然可能挂一漏万,但也是可以供大家进行专门研究作为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一、早期理论

        [古希腊]亚理土多德:诗学·第二章

   公元前4世纪,亚理土多德《诗学·第二章》:诗所“摹仿的对象……是在行动中的人”。摹仿者摹仿的对象是在行动中的人。在行动中的人必然是好人或坏人,才具有品格。人的品格从行动中表现出来,品格是由行动养成的,因此只有在行动中的人才具有品格。

     [俄]车尔尼雪夫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学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学》中卷:“就是柏拉图和亚理士多德,也认为艺术的真正内容,特别是诗,根本不是自然,而是人类生活。”从此以后,便有了“文学即人学”这一口号。

     [俄]高尔基:谈技艺

     高尔基《谈技艺》:“文学是‘民学’或‘人学’最好的文献”。他在“方志学中央局的庆祝大会”上的致词里说过:“我还是想,我的主要工作,我毕生从事的工作不是地方志,而是人学。”

       [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墓志铭、祭文)尚实,诗赋欲丽。”曹丕是我国自觉文体意识的先河,明确说出不同类型的作品应该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撰写和创作。魏晋时期以曹丕为代表的文学家已不单看重文学的功用性,开始探究文学自身,寻求和扩展文学本身的审美。这是文学发展到自觉程度后的必然产物,文学从此开始不再受历史必然性的支配。

       [清]郑观应:盛世危言·西学

    清末“人学”指人文科学。郑观应《盛世危言·西学》:“今彼之所谓天学者,以天文为纲,而一切算法、历法、电学、光学诸艺,皆由天学以推至其极者也。所谓地学者,以地舆为纲,而一切测量、经纬、种植、车舟、兵阵诸艺,皆由地学以推至其极者也。所谓人学者,以方言文字为纲,而一切政教、刑法、食货、制造、商贾、工技诸艺,皆由人学以推至其极者也。并有益于国计民生,非奇技淫巧之谓也。”

       罗家伦:什么是文学?——文学界说

    近百余年来敢明定文学界说的却有两个人:一是阮芸台先生,一是章太炎先生。现在把这两位先生的话写出来供大家参考罢!

       (1)阮先生的文学界说——“必沉思翰藻始名之为文。”

    (2)章先生的文学界说——“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        

    章先生所说的“文”既是我们所说的文学。章先生所说“文学”就是我们所说的论文学的学问——如《文史通义》《文心雕龙》等书便是。章先生分文为无句读有句读的两种,无句读文分图书表谱簿録算草等类,有句读文分为有韵无韵两大类。有韵文再分为赋颂哀诔箴铭占鲧古今体诗词曲种种,无韵文再分为学说历史公牍典章杂文小说种种。诸位!章先生以为写在纸上的都是文学,那岂不是世界上的人,无论是阿狗阿猫只要能动起笔来画一画,就可以算文学吗?文学就这么不值钱吗?这样违背逻辑的议论难道可以承认吗?章先生是位小学家。他只拘于故训,不以主观的眼光,去看文学的本体,所以他把文字language同文学literature两件事混合在一处,不知文字一物仅为传达各样意思的器具。所以一部著名的英文字典说:“凡一切声音同声音连合而成的字句,人类用他来表达意思的,都是文字,写的印的全包括在内。”

    文学的定义究竟是怎样呀?阮先生的太窄,章先生的太宽,都是不合用的。我于是不能不去找西文。西洋的文学定义虽然也不能尽同,但是有许多名人都肯明白拟定,不愿含糊。现在我把几家有势力的学说写下来讨论讨论:

    (1)胡思德Worcester说“文学是求学的结果——就是知识Knowledge和想像Imagination——写下来保存着的。”

       (2)海蓝Hallam说“文学是知识流传在书籍里的。”

      (3)卜鲁克Brooke说“文学是世间男女写下来的思想thought同感情feeling布置得很好可以使读者愉快的?若是一篇散文里没有体裁style没有艺术的性质artistic character且不是精心结构之作curious care 也不得称为文学”。

    (4)雅白Jebb 说“文学必须有固定的形式(此处所谓形式不但说是要写下来的形式,并且说是有好的体裁style同美学的质量estheticquality的好形式)”。

    (5)文乃德Winet (法国批评家)说“文学包括一切书写品凡可以综合的以作者生平毕现于他人之前的”。

    (6)高考尔Gaucker (法国著述家)说“文学是一种字句的艺术L’art de la Parole。所含的种类为诗La Poesie散文La Prose ecrite和演说L’art oratoire。”

    (7)安乐Marthew Arnold 说:“文学是个很大的名词,一切的写出来印出来的文字一律内如游克理的几何原本(Euchild’s Elements同牛顿的学理之原Newtone’s Principia)都是文学。”

    (8)赫胥黎Huxley 说“文学就是美丽的文字 Balles  Lettres”(现在西洋有许多字典家做文学的注解说:“凡表示感情的著作除了确定的科学同艺术而外都叫他做Belles Let’res”也是受赫胥黎影响而说的话)。

    (9)商德尔Saunders说“文学是心灵活动的途境同结果。文学的要质就是体裁style和论述treatment因为那二件是真正能构造好文学的。”(见商氏叔本华文学的艺术一书的叙言preface  to schopenhauers “ Art of Litera’ure”)

    (10)波斯纳Possnett 说“文学包括的著作(不分诗文)不但是能表现回想的,并且是能表现想像imagination的。他的目的不但是教导国人与发生一种实际效用的,并且是要给一种愉快把最大多数国民的,所以文学是普遍的general不是特殊的学问specialized knowledge”。

    (11)黑德森Hudson 说:“文学只是这种画组合而成的,这种画第一能使他主要的道理reasonof subject-master同论述的精神 mode oftreating 对于最大多数的人类有兴趣的general human interest 第二,他的形式的本体也能使人愉快的。”

    (12)安麦生Emerson 说“文学是最好思想的记述 A record of bestthoughts”(最近第十一版Encyclopaed a brita nica 说“文学是写下来最好思想的最好表现thebest of the best thought”大约也因根据安麦生的话)。

    (13)巴斯康Bascsm说“一国文学的生命必定是才智的,情感的,而且是很完备的很合于艺术的,若是没有这种的妙境使有永久的价值,那就不成其为文学单有思想也不能成为文学。文学是各方面都完备的,各方面都相称的而且有精美的形式的。艺术的性质是文学里很重要的一件事。”

    (14)冯克标准字典说:“文学是写的印的从人类心理综合而成的出品。这种出品必定有高尚健全普遍的思想有适当纯粹美丽的体裁而且是合于艺术的构造”(按此说出于Standard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nge 一书一九零四年。本该书等为冯克等二百多专门家所合编也是一部很有势力的著作)。

    (15) 韩德Hunt说:“文学是写下来的思想的表现writtion expressionof thought 有想像imagination有情感feeling 有风格taste ,能使普遍人类的心理觉得明了,感着有趣,却非专门学艺的形式untechnicalform”。

除了以上几条之外,近来还有许多大学者说“文学是人生的表现和批评interpretation and criticism of life ”,这个话也是极有道理极有势力的。我们既然知道各家的学说,现在可以开始批评,试用科学的方法归纳出一个界说来罢!从第一至第十三的各条界说都是不完不备的,因为他们只能解释文学的一部分而不是文学全部的界说。十三人之中安乐也是极有文名的,他做“文学与科学”literature and science 一文分明说文学的责任是要为人类保全美感,指导操行beauty and conduce 但是他为了同赫胥黎辩难又意气用事,把文学界说定得极宽同科学去争领土与章太炎犯了一样的毛病。赫胥黎是科学家而兼文学家,他只说文学应当美丽,而不知美丽只是文学性质的一部分,并非全部分,所以他同阮芸台的见解差不多。第十四条虽是很好的界说,但是过于偏重艺术同形式方面,而对于文学的精神方面,稍微忽略了第一点。第十五条韩德的话实在是含蓄最深各面俱全的一条极好的文章界说。他用“风格”taste 一个名词虽然能包括艺术体裁种种方面所能发生的意义。但是过于含浑一点,易使读者不能明了而且韩氏对于文学本身的体用似乎不免欠缺,可以有斟酌的余地。最后一说对于文学的体用方面说的非常痛快,却对他方面又不免有所忽略,不能成一条完备的文学界说。文学界说,本是极不容易定的,因为文学的内含极大,外周极宽,其本质又极微妙。文学不但是表白思想的(expression),并且是深入人心的(impression);不但是兴到而成的(aspiration),并且是神来方就的(inspiration);不但是人间的知识(knowledge),并且是世上的威权(power);不但是是已往时间的出品,并且是最高理想的策源;不但是个人一生的总的,并且是世界生命的结晶;是爱是憎是喜是悲是雄心是实事,莫不活泼泼的。现在文学里面一篇文学有一篇的精神,有一篇的彩色,有一篇的特性。文学是容易许的吗?文学界说是容易定的吗?个中人应当自知甘苦了![2]

        二、中外代表观点

           [法]萨 特

    《什么是文学》集中论证了他“文学应该介入”的观点。萨特文学介入的姿态足以让一些作家面红耳赤,在今天看来,许多字句仍然让我觉得羞愧。“这个世界有它的笨重性、不透明性、它的一般性区域和众多轶事,还有这一不可战胜的恶;恶在啃啮这个世界,但从来不能消灭它。作家照原样重新把握这个世界,保留它未经加工的样子,让它流着汗,散发恶臭,呈现它的日常面貌,就这样,作家以一个自由为依据,把世界介绍给另一些自由。”

       萨特在解释他的“介入”文学的理论时指出,他所要求介入的是散文(和诗歌相对而言的其它文体),而不是绘画、雕塑、音乐和诗歌。萨特认为:各种艺术不是平行的,不同的艺术本身就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各门艺术不仅形式不同而且所用的材料也不同。“用颜色和声音工作是一回事。用文字来表达是另一回事。”文学运用符号,而音符、色彩、线条不是符号,它们不具有指向性的意义,它们就是它们自己。而文字是具有意义的符号,它指向一个不是其自身的物。因此,萨特认为不能要求绘画、雕塑、音乐也介入。所以,萨特在论述他的介入的原则时指出:“首要的不是知道本身是否讨人喜欢或招人厌恶,而是它们是否正确指示世界上某些东西或某一概念”。“殊不知说话就是行动,任何东西一旦被人叫出名字,它就不再是原来的东西了,它失去了自己无邪的性质。所以,我在说话时,正因为我计划改变某一情境,我才揭露这一情境;我向自己,也向他人为了改变这一情境而揭露它”。“我每多说一个词,我就更进一步介入世界,同时我也进一步从这个世界冒出来,因为我在超越它,趋向未来。所以散文作者是选择某种次要行动方式的人,他的行动方式可以称之为通过揭露而行动”。在萨特看来,“作家选择了揭露世界,特别是向其他人揭露人,以便其他人面对赤裸裸向他们呈现的客体负起他们的全部责任”。甚至沉默也可以是一种谈话、揭示和行动的方式。这是因为“沉默本身也是相对词语确定自身的”。所以说,“人们不是因为选用某种方式说出这些事情,而是因为选择某种方式说出这些事情才成为作家的”。因此,写作就是揭露,就是改变。

      关于艺术创作的为他性,萨特说:“没有为自己写作这一回事”。当作家要通过自己的作品来暴露世界时,他是为了他人,而不是为了自己个人乐趣而写作。所以他要求读者在这个被他揭露的世界面前担负起责任来。“精神产品这个既是具体的又是想象出来的客体只有在作者和读者的联合努力下才能出现。只有为了别人,才有艺术;只有通过别人,才有艺术”。因此可以说,作品只有在阅读过程中依附于阅读者的主观意图而存在。作品的存在是与阅读者的角度、状况及能力、水平相对应的。“既然创造只能在阅读中完成,既然艺术家必须委托另一个人来完成他开始做的事情,既然他只有通过读者的意识才能体会到他对于自己的作品而言是最重要的,因此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一次召唤。作者向读者的自由发出召唤,让它来协同产生作品”。“书不像工具,它不是达到任何目的的一种手段;它所献身的目的就是读者的自由”。作家要求于读者的不是抽象的自由,而是“把整个身心都奉献出来,带着他的情欲、他的成见、他的同情心、他的禀赋,以及他的价值体系”。“因此,作家为诉诸读者的自由而写作,他只有得到这个自由才能使他的作品存在”。读者一旦打开书,就对它承担起责任。因为享有自由并不是享有自身的主观的行动自由,而是指在一种由责任要求而进行的创作活动中所享有的自由。这是读者必须履行的责任。[3]

         [美]韦勒克

    韦勒克文学理论的核心是强调文学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艺术整体。他接受了克罗齐的每一件真正的艺术品都具有独特个性的观点,却不赞成他完全无视文学作品具体背景的反历史主义倾向;他赞成维谢洛夫斯基创立的“历史诗学”,却不满意他把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截然两分的观点。他认为,把内容与形式分开,就可能使人们忽视文学艺术品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因此,他宁愿采用“材料”、“结构”之类的说法取代“内容”、“形式”,即把“所有一切与审美没有关系的因素称为‘材料’,而把一切与审美发生关系的因素称为‘结构’。”“材料”既包含了原先认为是内容的一些部分,也包含了原先认为是形式的一些部分,而“结构”也同样包含了原先的内容与形式中依审美目地组织起来的部分。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他基本上是在发展英伽登关于文学艺术品具有多种不同意义层面的理论,却摈弃了英伽登仅对作品加以解析而不做审美判断的纯现象学的偏颇。他提出了一种从不同角度分析判断作品的所谓“透视主义”观点。这种观点要求从结构、符号、价值三个不同维度审视作品。他认为文学作品的结构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文学作品要通过一代又一代读者、批评家和别的艺术家的头脑的阅读和解析,在这样一个历史过程中,它将不断发生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作品既是历史的,又是永久的。

    以这种“透视主义”的理论为依据,韦氏把文学艺术品的存在方式表述为三个主要层面:声音层面(包括谐音、节奏、韵律之类)、意义层面(包括语言结构、文体风格之类)、要表现的事物的层面(通过意象、隐喻、象征、神话等),要求从一种综合的、不同的视点来透视文学艺术品。这样文学艺术品就被看作一个为某种特别审美目的服务的完整的符号体系或符号结构。

   “文学与非文学的所有区别——篇章结构个性表现,对语言媒介的领悟和采用,不求实用的目的,以及虚构性等。……一部文学作品,不是一件简单的东西,而是交织着多层意义和关系的一个极其复杂的组合体。”[4]

        [波]罗曼·英加登

      波兰罗曼·英加登在《文学的艺术作品的分析》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多层次的构成:1.语词声音和语音构成以及一个更高级现象的层次;2.意群层次:句子意义和全部句群意义的层次;3.图式化外观层次,作品描绘的各种对象通过这些外观呈现出来;4.在句子投射的意象事态中描绘的客体层次。“文学作品本身是一个图式化构成。它的某些层次(客体层次、外观层次),包含着若干‘不定点’。这些不定点在具体化中部分地消除了。一个或多或少严格的确定性代替了他们的位置,并且可以说‘填补了它们’。”“艺术作品本身并不是审美对象。它包含了许多潜在要素和不定点,即一个事物、一种活动、一个事件或一段时间没有得到充足的质的确定性,审美接受者会对所描绘的世界采取一种态度,在想象中填补这些不定点,使潜在要素得到现实化。读者的具体化过程,可以揭示出作品中以潜在形式存在的审美价值。”[5]

       [英]泰纳(丹纳)

      法国著名哲学家、史学家和文艺理论家。其理论对19世纪文艺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国内,丹纳最著名的文艺理论作品是《艺术哲学》,由傅雷翻译。

    《英国文学史》,系丹纳于1864至1869年撰写的著作,国内尚无完整译本,部分章节散见于他人编纂的书籍,如伍蠡甫主编的《西方文论选》下卷收录有《英国文学史》序言的第二章;张可、王元化编译的《莎剧解读》收录有《英国文学史》中的“莎士比亚论”。

     2003年7月,钱谷融在致文学评论家李岭的信中说:“记得还是在90年代的某一天,我偶然翻阅了泰纳(丹纳)所写的英文版《英国文学史》一书,在该书的序言中,泰纳用直白的语言说:‘literature,itisthestudyofman’。泰纳生于1828年,比高尔基要早出生40年,‘文学是人学’这句话的发明权,不应该属于高尔基,而是应该属于泰纳。”

     2010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刊发了中南民族大学教授刘为钦的论文《“文学是人学”命题之反思》,文中揭示了一个令人诧异的事实——丹纳《英国文学史》的原创版本是法文,钱谷融阅读的是英文版。《英国文学史》比较通行的英文译本是由亨利·范·劳恩(HenriVanLaun)翻译的。但刘反复阅读了这个译本的序言,却未能找到“literature,itisthestudyofman”的字样。刘随后又查阅了原创法文版本《英国文学史》的序言,也未找到对应“文学是人学”的法文句式。哪怕是最接近“文学即人学”的句子,也与其精准含义相去甚远。

     在西方文艺理论发展史上,丹纳是受孔德实证论和达尔文进化论影响较深,并较早借用自然规律来解释文艺现象的学者。丹纳文论的代表作就是《英国文学史》序言,在这篇文章里,丹纳系统阐述了他著名的文学发展“三要素”说,他主张文学创作决定于种族、环境和时代三种力量,三者构成了文学发展的“内部根源”“外部压力”和“后天动量”。《英国文学史》就是以英国文学为实例,来对“三要素”说进行证明。

     诚然,《英国文学史》序言可以视作一篇文艺理论文章,但更应该被归入文化人类学和历史社会学范畴。由于丹纳较重视产生文艺作品的那种普遍的精神状态和民族气质,因此作为个体的作家心理和人物性格,往往为他所忽视。一如他老师圣佩韦所评价的:丹纳先生的研究方法没有触及独特而具体的个人,他始终停留在外部,让所谓才能和天赋从网孔中漏掉。

      胡适《什么是文学——答钱玄同》

       我尝说:“语言文字都是人类达意表情的工具;达意达的好,表情表的妙,便是文学。”

       但是怎样才是“好”与“妙”呢?这就很难说了。

       我曾用最浅近的话说明如下:“文学有三个要件:第一要明白清楚,第二要有力能动人,第三要美。”

   因为文学不过是最能尽职的语言文字,因为文学的基本作用(职务)还是“达意表情”,故第一个条件是要把情或意,明白清楚的表出达出,使人懂得,使人容易懂得,使人决不会误解。

     懂得还不够。还要人不能不懂得;懂得了,还要人不能不相信,不能不感动。我要他高兴,他不能不高兴;我要他哭,他不能不哭;我要他崇拜我,他不能不崇拜我;我要他爱我,他不能不爱我。这是“有力”。这个,我可以叫他做“逼人性”。

   第三是“美”。我说,孤立的美,是没有的。美就是“懂得性”(明白)与“逼人性”(有力)二者加起来自然发生的结果。[6]

       周作人《人的文学》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提出“文学是人学”是周作人在其著名作品《人的文学》中提出的。20世纪伊始,外国文学观念涌入国内。在日本留学过的周氏兄弟受当时日本新浪漫主义(主要理论核心是卢梭的人道主义观)的影响,当面对新文学的建设时,提出“人的文学”,认为古老中国的文学是庙堂的、腐朽的、非人的文学,所以要建设清新的、平民的“人的文学”。此篇文论是继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之后又一重要的新文学建设文章,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有着巨大的意义。

   事实上,国外从卢梭、伏尔泰开始,就有着“文学是人学”的概念,甚至更早的“文艺复兴”中“由神到人的转变”就有着模糊的“人学”的影子。当然,如果要追本溯源,那么古希腊的“原欲”精神也可作为“人学”的肇始。

    然而,“人学”有两种含义:其一是大写的“人学”,即关注现实,关注社会,主要有现实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所倡导的“群体的人学”、“社会的人学”。另一种是小写的“人学”,强调描写个人的感悟,一时的心境,主要由浪漫主义者、现代主义者、以及自由主义者所倡导。[7]

       我们现在应该提倡的新文学,简单的说一句,是“人的文学”。应该排斥的,便是反对的非人的文学。

     用这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其中又可以分作两项,(一)是正面的,写这理想生活,或人间上达的可能性;(二)是侧面的,写人的平常生活,或非人的生活,都很可以供研究之用。这类著作,分量最多,也最重要。因为我们可以因此明白人生实在的情状,与理想生活比较出差异与改善的方法。这一类中写非人的生活的文学,世间每每误会,与非人的文学相溷,其实却大有分别。譬如法国莫泊三(Maupassant)的小说《一生》(UneVie),是写人间兽欲的人的文学;中国的《肉蒲团》却是非人的文学。俄国库普林(Kuprin)的小说《坑》(Jama),是写娼妓生活的人的文学;中国的《九尾龟》却是非人的文学。这区别就只在著作的态度不同。一个严肃,一个游戏。一个希望人的生活,所以对于非人的生活,怀着悲哀或愤怒;一个安于非人的生活,所以对于非人的生活,感着满足,又多带些玩弄与挑拨的形迹。简明说一句,人的文学与非人的文学的区别,便在著作的态度,是以人的生活为是呢,非人的生活为是呢这一点上。材料方法,别无关系。即如提倡女人殉葬--即殉节--的文章,表面上岂不说是“维持风教”;但强迫人自杀,正是非人的道德,所以也是非人的文学。中国文学中,人的文学本地极少。从儒教道教出来的文章,几乎都不合格。[8]

       巴金:文学是人学

   他明确倡导“文学是人学”的美学思想。他认为文学的特点、本质就是“发掘人心”,“揭示人的灵魂”,所谓“倾吐感情”、“反映时代”都离不开这一点。他多次重申文学的唯一目的即“为了人”,“为了使人变得更好”。巴金以自己写的那些反映大跃进、歌颂大寨的作品为例指出,如果忘记该目的,那么“跟得越紧,消失得就越快”。在阐述其“使人变得更好”的主张时,他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巴金还指出,文学要使人觉到“活着多么好,多么美”,觉着“幸福”,但“幸福”决非享受美好的生活,而是指“有机会发挥和贡献自己力量创造或帮助创造美好的生活”。巴金对文学这一本质、功能的理解,经历了半个多世纪漫长的、苦苦的探索,它既是作家几十年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我们文艺运动正反教训的总结。

    为了人而写人,就是“文学即人学”的基本含义。“五四”新文学以来,该口号一直是文艺界创作、探讨的中心。解放后,对“人”的理解日趋简单、狭隘、片面,文学渐变为某种宣传和斗争的工具。[9]

        钱穆:中国人学文学,是学做人的大道

     我认为若讲中国文化,讲思想与哲学,有些处不如讲文学更好些。在中国文学中也已包括了儒道佛诸派思想,而且连作家的全人格都在里边了。某一作家,或崇儒,或尚道,或信佛,他把他的学问和性情,真实融入人生,然后在他作品里,把他全部人生琐细详尽地写出来。这样便使我们读一个作家的全集,等于读一部传记或小说,或是一部活的电影或戏剧。他的一生,一幕幕地表现在诗里。我们能这样地读他们的诗,才是最有趣味的。

     我们学做文章,读一家作品,也该从他笔墨去了解他胸襟。我们不必要想自己成个文学家,只要能在文学里接触到个较高的人生,接触到一个合乎我自己的更高的人生。比方说,我感到苦痛,可是有比我更苦痛的。我遇到困难,可是有比我更困难的。我是这样一个性格,在诗里也总找得到合乎我喜好的而境界更高的性格。我哭,诗中已先代我哭了。我笑,诗中已先代我笑了。读诗是我们人生中一种无穷的安慰。有些境,根本非我所能有,但诗中有,读到他的诗,我心就如跑进另一境界去。如我们在纽约,一样可以读陶渊明的诗。我们住五层、六层的高楼,不到下边马路去,晚上拿一本陶诗,吟着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诗句,下边马路上车水马龙,我可不用管。我们今天置身海外,没有像杜工部在天宝时兵荒马乱中的生活,我们读杜诗,也可获得无上经验。我们不曾见的人,可以在诗中见。没有处过的境,可以在诗中想像到。西方人的小说,也可能给我们一个没有到过的境,没有碰见过的人。而中国文学之伟大,则是那境那人却全是个真的。如读《水浒》,固然觉得有趣,也像读《史记》般,但《史记》是真的,《水浒》是假的。读西方人小说,固然有趣,里边描写一个人,描写得生动灵活。而读杜工部诗,他自己就是一个真的人,没有一句假话在里面。这里却另生一问题,很值我们的注意。

     故中国人学文学,实即是学做人一条径直的大道。诸位会觉得,要立意做一人,便得要修养。即如要做到杜工部这样每饭不忘君亲,念念在忠君爱国上,实在不容易。其实下棋,便该自己下。唱戏,便该自己唱。学讲话,便该自己开口讲。要做一个人,就得自己实地去做。其实这道理还是很简单,主要在我们能真实跑到那地方去。要真立志,真实践履,亲身去到那地方。中国古人曾说"诗言志",此是说诗是讲我们心里东西的,若心里龌龊,怎能作出干净的诗,心里卑鄙,怎能作出光明的诗。所以学诗便会使人走上人生另一境界去。正因文学是人生最亲切的东西,而中国文学又是最真实的人生写照,所以学诗就成为学做人的一条径直大道了。

     文化定要从全部人生来讲。所以我说中国要有新文化,一定要有新文学。文学开新,是文化开新的第一步。一个光明的时代来临,必先从文学起。一个衰败的时代来临,也必从文学起。但我们只该喜欢文学就够了,不必定要自己去做一文学家。不要空想必做一诗人,诗应是到了非写不可时才该写。若内心不觉有这要求,能读人家诗就很够。我们不必每人自己要做一个文学家,可是不能不懂文学,不通文学,那总是一大缺憾。这一缺憾,似乎比不懂历史,不懂哲学还更大。[10]

       罗家伦:什么是文学?——文学界说

        现在我归纳各家的学说,觉得凡是真文学都有以下几种要素:

       (一)文学是人生的表现同批评 

       现在许多大文学家都说文学是人生的表现同批评interpretationand criticism of life 。

     这句话真是很有道理,真是文学发生的根本原因。他人问我文学是因何而有的?我说文学是因为有人生才有的,若是没有人生就没有文学。人生对于现状有兴会的地方,要靠文学表现出来人生。有对于现状有不满意的地方,也要靠文学表现出来,总之,人生一日离不开了爱憎悲喜种种的情绪,就一日离不了文学。所以文学不但是表现人生的并且是批评人生的,明白这个道理,才知道文学的本体,文学的实用。

        (二)最好的思想 

       要表现人生同批评人生不是容易的事,必定要一种很好的思想的科学。Max miller说得好:“哲学是思想的科学the science of thought 。文学是表白思想的科学the science of the expression of thought”安麦生方才也说过:“文学是最好思想的记述。”凡是何以流传的好文学里面总是有思想的——而且是有最好的思想的。因为思想好,所以能把人生表现得好。批评得当,所以能得人类的爱好心,所以堆字叠句。同康熙字典一样的江赋海赋,同印板式的某生某翁的小说不能算是文学。

      (三)想像 

     想像是文学里最重要的要素。文学家论一件事,说一件事,总要设身处地的设想,以自己的想像唤起他人的想像,使读者脑筋里仿佛有一幅画图,也如身历其境一样。读了《水浒》里的武松打虎就提心吊胆,觉得有一只黄斑大虎猛扑过来。读了《红楼梦》里宝钗黛玉的生活,就觉得蘅芜院里潇湘馆前的一花一木,宝玉黛玉的一颦一笑,都历历如在眼前,一世也忘他不了。这才真是文学家的手腕呢!

      (四)感情 

     人生是个感情的动物,文学又可以算是感情的出产品。文学家总要以自己的感情冲动他人的感情,以他人的感情融成自己的感情。所以文学不但是主观的,并且是客观的;不但是要写自己的抑郁牢骚的,并且是要写他人的悲欢离合的。总之,文学的第一要义是要唤起人类的同情。读了戴登Dyden 的军前宴Alexanders’ Feast 就会生出崇拜英雄的气概;读了虎特Hood 的缝衣曲 Songs of skirt 就会生出怜惜女子的情怀。读者自以为可泣可歌可惊可喜,那知道他早被文学家玩弄于掌股之上了。

        (五)体裁 

    人人都说某人的文学有某种的体裁。但是什么叫做体裁呢?不但我说不出,就是近代论体裁的文学家哈礼逊Prederic Harrison 也说不出。他只能说:体裁是不能教的,不能学的,只能心领神会的。其故因为文学的形体各有不同,文学家所秉的性气又因人而异,就各异的性气缘附在不同的形体上,所以发生什么叫做体裁(中国人千定不要误会到什么笔法文例上去)。所以我们读一篇好文学,总觉得作者的性情容止人格都是跃跃欲现。读到莎士比亚的著作决不会误会到弥儿敦上去;读陶渊明的著作决不会误会到王摩诘上去——就是这个道理,就是文乃德所说“文学能以作者生平毕现于他人之前”的话。

    (六)艺术 

    有了思想想像感情体裁种种东西也不能不有一点艺术的手腕来补助他。因为好修饰也是人类的一种天性。分明是一带芜废的东篱把陶渊明一布置就成了诗景。分明是一座荒凉的钴鉧潭西小邱把柳子厚一修饰就成了画图。所以每篇文学里面总要有几处“匠心独出”的地方。但是按照美学的道理,艺术只能辅助天然的美使他愈增其美,决不能以天然的美来强就他的艺术。以天然的美来强就艺术,那就是矫揉的僵死的,矫揉的僵死的就不成其为美。西施的美,决不在揸粉。约翰逊的夫人再揸粉也不好看。所以希腊主张画裸体美人,我们主张做白话文学,都是这个道理。若是从从极细微的曲线里,能够表出自然的美来,才真合乎美学的原理,才是真正的艺术呢!

    (七)普遍 

    人类的审美感情想像种种性质都是人类普遍的天性,都是一触即来的。文学家的责任就是用这种普遍的灵敏的感觉为人类保全天真。何必转弯抹角、重墙叠壁,有意使他人不懂呢?又何必正色厉声,现出张天师捉妖的神气来呢?若是待读者查几十遍字典都还是不能全懂的文章,同读者看了同遇着凶神恶煞一样的文章,还令读者有什么同情什么美感呢?所以堆叠晦涩同“代圣人立言”的文章只可以算是少数人的符咒,不能算是人类的文学。人类的文学是明了的有趣合于人类普遍心理的(此处所谓有趣系包括美学上一切的兴趣)

    (八)永久 

     我们得了一个好思想,总想牢牢记着,见了美人同名画,总是恋恋不舍,难道保存人类思想,世间真美的好文学,就听他作过眼云烟吗?永久实在是文学的一种特性。真好的文学,是经过多次的淘汰的——是经过多次淘汰而不磨灭的文学,永久的价值是从以上七条性质决定,不必从界说中另行定出。但是界说里必定要说他是写下来的,因为是写下来的方可以永久保存,这是逻辑上作界应有的手续省不了的。

     从以上八条看起来,文学的体用同特质,我们大概已经明白了,以上各家学说大致已经归纳无遗了。韩德界说中却还沉重声明“非专门学艺的形式”untechnical form 这几个字。我以为就以上文学的体用同特质而论,文学已经明明白白不是一种特殊专门的科学了。现在欧美的批评家对于吉朋的《罗马兴亡史》同柏格森的《时间与自由意志》等书的文章,虽也称赞他们做得好,但是不承认他做正宗的文学,只可供文学家的参考。所以我们也不必为对待现在普通的遗传观念起见,就把这话定在文学界说里。我们就归纳之所得的文学界说只是:         

     文学是人生的表现和批评,从最好的思想里写下来的,有想像,有情感,有体裁,有合于艺术的组织,集此众长,能使人类普遍心理,都觉得他是极明了极有趣的东西。

     中国文学里有几种同西洋文学根本不同,且同文学原理背谬的性质来。第一,西洋文学是表现同批评人生的,而中国文学不但批评人生的没有,并且连表现人生的也很少,大都浮浮泛泛混混沌沌——没有确切的人生观,真是我们中国人一个最大的通病。第二,退一步而论,中国文学里虽然也有表现人生的著作,但是他所表现的,乃是著者个人的荣枯,而不是人类共同的感想。若是著者自己没有荣枯,他就永不愿产生文学。西洋文学家却多半从主观而外还能以客观的观念唤起人类的同情。第三,即再退一步,就中国文学家荣枯的著作而论,也都是说谎的,不近人情的——看中国名人述怀寄感种种的著作就知道。“假”字真是中国文学的第一个特性呢!美感为普遍人类的心理可以领略的,而中国文学只讲字面上的雕琢,供少数人的玩具的。第五,西洋文学是极力发挥个人情绪有兴趣的,而中国文学只是摆出道学先生的面孔,代圣人立言的。总之,西洋文学是切于人生的,中国文学是见人生而远避的;西洋文学是为唤起人类同情的,而中国文学是为个人私自说法的;西洋文学是求真像的,而中国文学是说假话的;西洋文学是平民的天然的,中国文学是贵族的矫揉的;西洋文学是要发展个性的,中国文学是要同古人一个鼻子眼出气的。所以从艺术而论,中国文学却很有在博物院里的价值。[11]

        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

     一切艺术,当然也包括文学在内,它的最最基本的推动力,就是改善人生、把人类生活提高到至善至美的境界的那种热切的向往和崇高的理想。伟大的诗人,都是本着这样的理想来从事写作的。要改善人的生活,必须先改善人自己,必须清除人身上的弱点和邪恶,培养和提高人的坚毅、勇敢的战斗精神。

     假如写出了真正的人,就必然也写出了这个人所生活的时代、社会和当时的复杂的社会阶级关系。因为,人是不能脱离一定的时代、社会和一定的社会阶级关系而存在的;离开了这些,就没有所谓“人”,没有人的性格。我们从每一个具体的人身上,都可以看到时代、社会和阶级的烙印。这些烙印,是谁也无法给他除去的。

     文学要达到教育人、改善人的目的,固然必须从人出发,必须以人为注意的中心;就是要达到反映生活、揭示现实本质的目的,也还必须从人出发,必须以人为注意的中心。

     古往今来的一切伟大的诗人都把他一生的心血,交付给了他所创造的人物,他是通过他所创造的人物来为自己的祖国、为自己的人民服务的。而我们也就根据诗人在他的作品中是怎样描写人,怎样对待人,来判定诗人的作品的好坏,判定诗人的品格的高下的。

     在文学领域内,一切都决定于怎样描写人,怎样对待人,真正的艺术家决不把他的人物当做工具,当做傀儡,而是把他当成一个人,当成一个和他自己一样的有着一定的思想感情、有着独立的个性的人来看待的。

     一切被我们当作宝贵的遗产而继承下来的过去的文学作品,其所以到今天还能为我们所喜爱、所珍视,原因可能是很多的,但最最基本的一点,却是因为其中浸润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因为它们是用一种尊重人同情人的态度来描写入、对待人的。

     文学作品本来主要就是表现人的悲欢离合的感情,表现人对于幸福生活的憧憬、向往,对于不幸的遭遇的悲欢、不平的。

     在文学作品中一切都是从解放人、美化人的理想出发的,一切都是为了人的。同时也说明了,伟大的文学家必然也是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假如我们承认文学是“人学”;假如我们知道文学作品的历史地位与社会意义,首先是从它描写人、对待人的态度上表现出来的;假如我们明白一切时代的进步艺术跟颓废派艺术之所以针锋相对,主要就在于他们描写人的态度的不同、对人的理想的不同;那么,我们就不会怀疑人道主义精神在文学领域内的崇高地位了。

     不但作品的历史地位与社会意义可以从它描写人、对待人的态度上来估量,就是各种创作方法之间的区别,也可以从它们描写人、对待人的态度和方法的不同上来加以说明。[12]

     透过每一部伟大的艺术作品,我们总可以清楚地看到作品背后的艺术家本人,看到他的灵魂。这是因为,艺术创作不能缺乏由艺术家的思想感情所点燃起来的火焰。艺术形象之所以能够使我们觉得真、觉得活,所以能够具有感染人的力量,正是作家艺术家用自己的整个心灵,给了他所创造的形象以生命、以感染人的力量的缘故。

    文学是人学、是人的生命之学、人的情感学、人的心灵学、人的精神现象学;文学的核心是具有活生生的生命的个体人的整体性的心灵活动。真正的文学艺术创造活动务必是建立在“尊重人的自然天性”、“珍惜人间一切真情”的基础之上的。

     这就是说,文学艺术不止是为什么服务的工具,不止是取悦世人的技艺,更不止是促销盈利的手段。文学艺术与人类的生命存在于同一个层面上。

     尼采说:艺术是生命的本来使命。人作为人,是从他成为艺术的人那一天开始的,作为艺术品的人的实现,是生存的最为辉煌灿烂的景观。

     霍克海默说:真正的艺术不只是反映生活,也是人类对现实彼岸的渴望的最后保存者,在艺术中保存着从宗教中脱胎而来的乌托邦,真正的艺术是人类未来幸福的保障。[13]

       莫言:东亚文学论坛讲话

    他认为“文学”就是“在上帝的金杯里撒尿”。正如他在东亚文学论坛讲话所说:我们要用我们的作品告诉人们,尤其是那些用不正当手段获得了财富和权势的富贵者们,他们是罪人,神灵是不会保佑他们的。我们要用我们的作品告诉那些虚伪的政治家们,所谓的国家利益并不是至高无上的,真正至高无上的是人类的长远利益。我们要用我们的作品告诉那些有一千条裙子,一万双鞋子的女人们,她们是有罪的;我们要用我们的作品告诉那些有十几辆豪华轿车的男人们,他们是有罪的;我们要告诉那些置买了私人飞机、私人游艇的人,他们是有罪的,尽管在这个世界上有了钱就可以为所欲为,但他们的为所欲为是对人类的犯罪,即便他们的钱是用合法的手段挣来的。我们要用我们的文学作品告诉那些暴发户们、投机者们、掠夺者们、骗子们、小丑们、贪官们、污吏们,大家都在一条船上,如果船沉了,无论你身穿名牌、遍体珠宝,还是衣衫褴褛不名一文,结局都是一样的。

     我们要通过文学作品告诉人们,没有必要用那么快的速度发展,没有必要让动物和植物长得那么快,因为动物和植物长得快了就不好吃,就没有营养,就含有激素和其它毒药。我们要通过文学作品告诉人们,在资本、贪欲、权势刺激下的科学的病态发展,已经使人类生活丧失了许多情趣且充满了危机,我们要通过文学作品告诉人们,悠着点,慢着点,十分聪明用五分,留下五分给子孙。

     我们要用文学作品告诉人们,维持人类生命的最基本的物质是空气、阳光、食物和水,其他的都是奢侈品,当然,衣服和住房也是必要的。我们要用我们的文学作品告诉人们,人类的好日子已经不多了。当人们在沙漠中时,就会明白水和食物比黄金和钻石更珍贵,当地震和海啸发生时,人们才会明白,无论多么豪华的别墅和公馆,在大自然的巨掌里都是一团泥巴;当人类把地球折腾得不适合居住时,那时,什么国家、民族、政党、股票,都变得毫无意义,当然,文学也毫无意义。[14]

        格非:什么是文学的真知

       文学到底是什么?

     文学提供一个媒介,需要我们去了解生活,然后获得我们对生活的某种感觉。而这样一种真知,在当下文学的创作和阅读中都缺失了。

     再高的才华,再好的讲故事能力,都无法帮助一个人真正写出生活中哪怕一点点的、充满光芒的真知。在小林秀雄的观点里,文学中真正重要的是“独一无二的人物”,而不是“宛如真实的人物”。我们之所以对文学作品中的有些人物不能忘记,正因为他是独一无二的,他有强烈的特征。我们在孩提时代就记住的这些民间故事、这些历史传说,里面的人物飞檐走壁,有非常大的能量,具有某种传奇性,不管他真不真实,他是独一无二的。

     要写好一个人物必须具备三样东西,首先要尊重这个人物,第二要理解这个人物,第三要爱这个人物。实际上这并不是小林一个人的观点。汪曾祺也说过,文学写作最重要的前提是你要钻到对方心里去;海明威当年教学生观察人物时也提出过类似的要求,就是一定要跟人物心意相通。

     你怎么了解一个人的心?只有通过爱,通过理解,通过真正的交往,所以这时候你要调动的是你真正的经验,这个东西我把它称为文学当中的真知。这种真知在今天,在很大程度上被掩盖了。

     阅读不是为了模仿,对于读者来说,文学作品里真正可贵的是那一点真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文学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它可以帮助我们改变生活,而且应当帮助我们改变生活,但它绝不是说我们直接模仿小说里的人物,而是需要我们综合理解作品里的智慧,找到写作者对存在的、理解的态度,然后获得某种感知,把这种感知用于你的实际生活,如果得到印证,真的能够帮到你,才会成为真正有用的东西。[15]

        朱立元:“文学是人学”的命题永远不会过时

      钱谷融先生“文学是人学”命题的核心和基础,是文学应当“以人为本”(而不是“以民为本”)、以人道主义精神为灵魂的观念,即强调文学“必须从人出发,必须以人为注意的中心”,反对将人的描写作为“工具”和“手段”,将人看成“文学的目的所在”;肯定共同人性、普遍人性的存在;把人道主义作为衡量文艺作品成就“最根本的和普遍适用的原则”。如果用“以民为本”取代“以人为本”,那么,文学就不是以描写人和人性为中心、为目的,而是以描写人民和“人民性”(上世纪50年代从前苏联引进的流行概念)为中心,文学也就不再是人学,而成为“人民学”了。由此可见,钱先生阐释“文学是人学”命题的这些观点,至今看来仍然极富生命力和启发性;同样,“文学是人学”命题所包含的基本思想也仍然没有过时。说得再彻底些,文学永远是人学,“文学是人学”的命题永远不会过时。[16]

       陈晓明:文学是弱者的伟业

         1.弱者是文学中最动人的形象

     从最直接的感情经验入手,弱者形象构成了最为感人的艺术形象。把人类写得很无助,写出了人的生命最软弱的时刻,写出了我们的生活、生命最无力的一种状态。生命共同处在这样一种境地中,我们才可能去关心他们,我们才可能不去欺压,我们才可能去帮助。

    说到文学的人道关怀,就要说文学的价值,可能在这个意义上它才是能唤起人们内心的脱离命运的一种意义和价值。我并不反对写那种非常强悍的,刀光剑影的文学,但我对这种写人的柔软的生命状态的文学很喜欢。这个时代,我们都在拼,都在奋斗,都在追求,但最后我觉得我们内心要回荡着一种柔软的东西,要回荡着一种弱的东西。我们不是洋洋得意,不是觉得自己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而是一种空空如也。文学在表达这种东西的时候,它的那种情感、那种语言、趣味和意境特别能打动人心。所以文学写弱者的时候特别真实,特别能体现文学的品质和本质。

        2.文学弱者的自我书写

     文学史上有强大的作品,也有很强悍的作家,但大部分作家还是很弱的。很多作家是一个弱者,通过书写表达了很强悍的一面。但作家本人都是很柔弱的,都有一种悲者情怀,即使他本身不是弱者,他们也能够理解弱者,充满了对弱者的包容之心。

     我们的文学很大程度上是为国家民族的文学,它不一定是为个人的文学。但文学也允许个人的爱好,我个人偏向于能够关怀民生、关怀弱者、关怀普通人,写出普通人真实境况的那种文学。我也会特别赞赏那些心怀悲悯,能够体会普通人的生活不易的作家。我觉得这种作家更加可贵。

     当然作家成为强者或者弱者不是理论问题,是一个现代的问题。虽然作家柔弱,但是他们绝对不屈服,这是弱者的精神。作为书写者,不管讴歌时代和历史,还是表达抗议,他们本身非常柔弱,非常无助,很容易就被强大的国家机器碾碎。这是作家以柔弱存在的方式,所以文学是弱者的伟业,在这个意义上,他们通过文学表达对弱者的悲悯,显示出了他们精神、人格的一种伟大。

       3.弱者的性格凸显人性的困境

     这种困境有时候反倒是我们生命存在的一种常态。文学作品就是通过对这些弱者困境的表达,让我们理解自身的困境,生命就是对这种困境的一种理解、克服和接受。你是被这种生活决定的,同时你的一种内心也决定了你周围世界存在的一种形式,他们之间是一种相互的建构关系。

       4.唤起对于弱者的悲悯

     小说表现弱者的生命存在,为了唤起人们的悲悯,首先是唤起自身的悲悯。伟大的情怀、伟大的思想不是要成为强者,成为尼采的那种超人,恰恰是去关怀无助的人,关怀柔弱的、值得悲悯的人和事。

     我觉得能把生命的柔弱写到极处的就是好小说。弱者也不能一味软弱,弱者也要争取自己的权利。大作家的世界是个民主世界,哪怕是很小的人物,都有生存繁衍的权利。

       5.弱者体现了人类精神的坚定性

     我们过去写弱者的反抗是一种反转,只有写出他们的悲惨境地,呼唤他们反抗,这样弱者才会变成强者,这样一个革命逻辑就完成了。因为革命有一种历史的证印,推翻剥削阶级是合理的,但现在这种暴力逻辑是不成立的。

     某种意义上来说,小说把弱者写得弱,要站住脚就更考验笔法的功力。今天,我们社会提供的反抗性和暴力的冲突方式越来越少,所以这种小说越来越多。年轻一代作家寻求的文学道路以及理想,在这方面有更大的余地,我们可以乐观其成。[17]

        傅道彬:文学是什么

     文学是是通过有限而达无限。文学是什么呢?文学的定义最流行的其实不是抽象的阐释,而是形象的比喻。一种比喻文学是镜子,另一种比喻文学是灯。

    “把文学比喻成一面镜子,是各种关于文学的比喻中最古老的比喻之一。在西方思想传统中,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谈到了这一比喻。他把画家和诗人比喻成一个拿着镜子的人,向四面八方旋转就能造出太阳、星辰、大地、自己和其他动物等等一切东西。”与之对应的是理论学说是模仿说,把文学理解成写实的,再现的。

    另一种比喻文学是灯,一种发光体,是一种心灵的表现,可以照亮人类的精神世界。把文学看成是创造的、表现的。

       这是理论史上,两个最为典型又截然对立的的观点。

    然而在实际中,“任何一部被认为是纯粹表现情感的作品中,我们能看到现实世界的影子,同样,任何一部标榜写实作品中也会有现实以外的东西。”单看任何一种都是有片面性的,从再现说来看,绝对的再现是根本不可能的;从表现说来看,仅具有感染性的情感也不足以成为判断文学艺术优劣的唯一标准。因此还需要一个因素,就是“再现”与“表现”的形式化,再现的形式化使文学中所描写的事物不可能与现实中一一对等;表现中的形式化关键是抓住情感的本质,使情感超越日常情感,达于审美情感。

    “这种形式化,一方面使文学在一定程度上与纯粹的主观世界分离,一方面又与纯粹的客观世界相分离。……在文学中,实际上有两个世界:一方面文学是有限的、再现的、经验的,另一方面,文学是无限的、象征的、超验的。……借有限而达于无限。”

     文学与语言的关系:语言是文学的物质媒介,像其他艺术一样,文学一方面要依赖物质媒介,另一方面,又要超越物质媒介。

       文学的功能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物质的本质是由它的功用而定的:它作什么,它就是什么。

    “文学对于人类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海德格尔曾通过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做出深刻的阐释:充满劳绩,但仍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18]

        杨立谦:文学是什么?

     文学,是当阳桥上张飞石破天惊的怒吼,是景阳岗上武松打虎的勇猛;文学,是蒲松龄笔下的花妖狐媚,是司马迁《史记》中的英雄豪杰;文学,是西风古道上的瘦马,是墙角数枝傲寒绽放的红梅;文学,是穿越时空的列车,把我们带入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引导我们走进光辉灿烂的经典。

      文学是什么?或许,它是一切,却又什么都不是!

     文学,是励志、交锋,感悟、体验,畅谈、浅吟;文学,有高山流水的奔涌、一马平川的倾诉、午夜黎明的静寂、狂飙突进的啸傲;文学,是一望无际的内蒙古大草原;是夏夜珍珠般撒满天空的繁星,是朱自清笔下姗姗来迟的春天……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把我们带入春夏秋冬阴晴雨雪的动人世界。

     文学,以思想点燃思想,以自由呼唤自由,以平等造就平等,以宽容培养宽容。文学,是流动的风景线。文学,让我们由肤浅变得深刻,由狭隘变得广博,由弱小变得强大,由平凡变得脱俗。文学,以诗的阳光,小说的空气,戏剧的水分,散文的土壤,让每个人都有一棵千般美丽、万般风情的心灵之树。

    文学源于生活,生活酿造文学。魅力文学抒写激情生活,激情生活演绎魅力文学。一个有文学素养的女人是美丽的,一个有文学修养的男人是儒雅的;一个有文学内涵的人,举手投足都是迷人的风景,一颦一笑都具无限的魅力。

    文学是情韵悠长、广博优雅、诗意盎然的;文学是回肠荡气、赏心悦目、余音绕梁的。喜欢文学、热爱文学的朋友,请多一些阅读,多一些写作,多一些思考,多一些生活的积淀,让文学多一些宁静,少几分浮躁;多一些从容,少几分匆忙;多一些激情,少几分枯燥。让我们在现实纷繁中“不畏浮云遮望眼”,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从容地欣赏文学作品中别样的风景,尽情地享受文学带给我们特有的愉悦与情趣!

       文学——是一种浪漫的情怀,是一种诗性的光辉,是一种厚重的关怀;

     文学——是一种崇高的灵魂,是一种灵性,一种尊重,是一种人格,更是一种精神!

     文学,就是说铿锵有力中国话,写方方正正中国字,书洋洋洒洒中国文,做堂堂正正中国人!

      文学,丰厚的底蕴令人叹服,涵盖着人类社会的一切辉煌![19]

        何功杰:漫谈文学与人学

     文学是一门艺术,诗歌是文学之冠,除诗歌外,文学还包括小说,散文,戏剧,传记等。当今,除了文学研究者、大学文学院系和不多的文学爱好者外,读文学作品的人可能不太多了。大学外语系本科生还开设英美文学课,主要也只为两个目的,一是为了初步了解英美文学名著,增长文学知识;二是为了扩大阅读面,提高英语水平,因为文学语言最丰富,最优美。不过我认为,读文学作品还应该增加一个目的,即应该把文学当作人学来学习。

      亚历山大·蒲柏在他的《人论》中说:“认识你自己,不要擅自去审视上帝;/适合研究人类的正是‘人’自己。”人是地球上万物之灵,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几乎可以为所欲为,“千里眼,顺风耳”实现了;“上天”有了“路”,“入地”也有了“门”。但人类对于自己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因为人是极其复杂的个体,“他是世界的光荣,也是世界的笑柄和谜!”(《人伦》)一个人就是一个谜,因此,对人类自身的研究是最困难的,但也是最重要的,因为人是一切活动的主体和决定性因素。无论任何人干任何事,都必须首先研究和了解他(她)自己,他(她)周围的人和环境。只有了解了自己,了解了他人,才能了解生活,了解社会。

      文学是属于研究和反映“人”的人文学科。任何文学作品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写人的,是反映或批评人的思想感情、行为和生活的。我们从读文学作品中可以得到很多精神启迪,学到很多东西。当然,学习有很多渠道,如向父母、老师、朋友和你周围的人学习,向电视、广播中报道的人物学习。但是,向书本学习,读点文学作品,却是一条既方便又便宜的捷径,一书在手,床头睡前,休闲出游,就可以便捷地向古今中外的人学习,也许感受更深,受益更多。[20]

        朱首献:论“文学是人学”的三个维度
        维度一:以人为对象

    前苏联美学家巴赫金在其《论行为哲学》中曾认为:“审美观照世界的……中心就是人,在这个世界中一切之所以具有意义和价值,只是由于它与人联系在一起,是属于人的。”文学作为人的高级审美活动的产品,必然离不开人。我们说文学是人学,从根本意义上讲无非是强调文学是人的文学。作为人的文学,它必须以人为反映对象,是写人的。正是在此意义上,拉尔夫·科恩在《文学理论的未来》一书中指责解构主义理论家无视文学的人学意蕴时,曾指出:“文学是讲述人,讲述人的生活,人的感情和选择,讲述人在社会中的存在以及一切有关人的整体性的……现有的解构主义无视这些问题,解决不了这些问题。”

       维度二:以人为主体

     悲观主义哲学家叔本华曾有一句名言:没有主体,就什么也没有。对于文学来说,也是如此。如果说以上所说的第一个维度是从文学活动的客体方面而言!那么,我们要探讨的“文学是人学"的第二个维度就必须涉及到它的主体。文学之所以为文学,还在于它必须以人为活动的主体。文学只有在人的活动中并且也只有通过人的活动才能够建构起自身。

       维度三:以人为目的

    文学之所以为人学,还在于它是以人为目的的。这是我们所理解的“文学是人学"的第三个维度。我们谈“文学是人学”不仅应当从文学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主体的维度着眼,更为重要的是应该从文学“以人为目的”的角度着眼,从而从目的论的层面阐释文学在人的精神提升和完善、实现人的生存价值、使人拥有真正意义的生活中的重要作用。[21]

        金久皓:新闻与文学的最大共同点是“人学”

        新闻与文学都属于文科的范畴,两者有联系也有区别,学科属性也有很大不同。

     什么是新闻?简言之,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里有两个定语:“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也就是说新闻是基于事实的新近的报道。

     什么是文学?简言之,文学就是用语言文字表达或纪录人的感情世界和大千世界的一切。在这里,文学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是人类心灵的画卷,是人类感情世界的万花筒。文学题材丰富多彩,可以调动人的一切主观能动性和表达方式。

      当然,新闻是基于事实的,与文学的想像性是本质不同的。搞新闻的人需要冷静,搞  文学的人需要想像力。你的沟通能力直接影响着你新闻作品的质量。

    从发生学角度讲,文学的本质是“人学”;而基于事实的新闻也是“人学”为本。所以,从某种意义讲:新闻与文学的最大共同点就是“人学”。[22]

        金宇澄:《回望》没有判断,文学就是人学

    文学的特点是表现人的细节,不必事事给出答案,给出一种治疗人生的良方。“文学其实不需要这样的应答,比如人应该怎样生活,不是一个给答案的过程,得出的印象就是,原来人的生活只能是这样,归根到底来说,文学就是人学,表现人的复杂经历和处境。”

    回避了通常批判意义的尺度,避免提供一种主观的理念,“我个人认为最好的文学不必有一种明确的引导,只要把人、把细节写出来就可以。比如我们现在那么喜欢超市,如果进去就有一个服务员拉住你不放,推销介绍种种商品,强烈推荐的主张,我们肯定跑掉了。为什么?因为我们的理解程度,已经和过去不一样,看世界的方式也和过去不同,我们已经不是过去的我们了,已经不需要导购了,导购时代已经过去了。”

    写出自己最熟悉的东西,就有了发言权。“写父母完全是因为这些材料的生动程度,但它们在我这里,仍然是有限的一种视角,不是全知视角,不能因为有了这些材料,自己就成为一个‘我什么都知道’的上帝。”[23]

        余来明:文学概念的古今演绎与中国文学史书写

     朱希祖曾撰《文学论》一文,分述古今中西“文学”概念之不同。“吾国之论文学者,往往以文字为准,骈散有争,文辞有争,皆不离乎此域;而文学之所以与其它学科并立,具有独立之资格,极深之基础,与其巨大之作用,美妙之精神,则置而不论。故文学之观念,往往浑而不析,偏而不全。”准之以西方知识的立场,中国传统的“文学”概念自然甚为含混,缺乏明确的文体范围,与西方近代知识分科体系下的“文学”有诸多不合乃是情理中事。

      钱穆(1895~1990)谈到传统与近代中国学术的变化时曾说:“中国重和合,西方重分别。民国以来,中国学术界分门别类,务为专家,与中国传统通人通儒之学大相违异。循至返读古籍,格不相入。”中国传统学术重“通儒”而轻“专家”,西方近代学术则分科明晰,各成一家,“在吾国则以一切学术皆为文学,在欧美则以文学离一切学科而独立”,中国传统“论文学者,必包络一切著于竹帛者而为言:凡无句读文如图画、表谱、簿录、算草,有句读文如赋颂、哀诔、占繇、古今体诗、词曲之有韵文,学说、历史、公牍、典章、杂文、小说之无韵文,皆得称为文学”,西方近代学术则“政治、法律、哲学、文学,皆有专著”。缘于上述认识,朱希祖指出,要正确把握“文学”概念的中西差异,必须认清“文章”与“文学”之间的差别:“盖前所论者,仍以一切学术皆为文学,不过分为说理、记事、言情三大纲耳。此以言文章则可,言文学则不可。何则,文章为一切学术之公器,文学则与一切学术互相对待,绝非一物。”言下之意,以文字记载历史、哲学甚至自然科学等方面内容的著述,亦不妨为“文章”;而“文学”则是作为与历史、哲学等科同级的学科分类,范围较“文章”要小得多。钱基博也指出:“今之所谓文学者,既不同于述作之总称,亦异于以韵文为文。”民初的学者,在“文学”的定义上虽未有统一见解,但对中西“文学”概念内涵之不同、所指范围之差异,今日之“文学”已非昔日之旧,却已是人所共知的常识。

    在20世纪早期编纂的辞典中,关于“文学”虽然界定明确,但并不意味着对概念的复杂多面性缺乏认识。章克标(1900~2007)等人编译《开明文学辞典》,就对“文学”概念古今演绎、中西对接所呈现出的复杂多致情形颇存感慨:“‘文学’二字,一见其意义似甚明瞭,然仔细一想,则其内容极为复杂,词意甚是暗昧。”不过同时又指出:“现在一般人所用的文学二字,系英文Literature之译语”,“大体是指由言语或文字所表出的人类精神的产物,再狭义一点,便作为是诉之于空想及感情的艺术作品解。”其在此基础上,归纳了“文学”特质。“文学在这意味之下,是须由作者的想像及感情而传达申诉于读者的想像及感情的。所以煽动读者的心情是第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是不要具有专门的形式,而须使一般人容易理解。第三便是要有给予读者一种美的满足的快乐的条件。”上述认识的形成,是清民之际西方“文学”概念输入的结果,与中国传统“文学”概念并不完全吻合:“现在用文字来表出,而在未有文学以前只能用声音歌唱的歌谣,也可以算做文学的。但主要的文学,是须用文字来表出的,从空间言,可以远及外国,从时间言,可以传诸后世,方为合格。若据文字所表出的人类精神的产物一语而言,则哲学及科学上的述作,也可叫做文学。更如历史,虽记述史实是本来的主眼,但古代的历史,大半可归入文学的,如《史记》《汉书》,便是绝好的文学。不过在形式及内容二方面,都统一于上述的,诉之于空想及感情的大目的之下者,普通特别以纯文学(Pureliterature)一词称之。”以文本的文学性或是情感表达作为文学划分的依据,在中国古代著述中都能找到许多例证。清末民初,西方“文学”概念及其知识体系输入中国,新旧概念并用,并不鲜见。由于中西“文学”概念内涵的差异,如果在不同语境中使用时对其具体涵义不作明确界定和辨析,势必造成理解的困难。针对“文学”概念新旧杂用的情形,日本学者长泽规矩也(1902~1980)指出:“文学、文艺二词,本为中国所固有,并非起于西洋文化输入之后,而使用的方法,向来很暧昧,含义颇多。自从作为英文Literature的译语后,概念益觉含混。”即便是中国传统语境中的“文”“文学”“文艺”等词语,出现在不同时期的文本当中,其内涵也往往存在差异。当这些原本词义复杂的语词遭遇西方近代意义的“文学”概念,由于概念的随意使用而造成语意的模糊,实属常态。

     随着“文学”概念及其知识系统的转换,“五四”以后的学者论及“文学”词义时,都开始将古今词义变化纳入关注视野。其中对“教育之普及,常识之备具”为功居多的辞书予以考察,就颇能反映西方“文学”概念输入给中国近代文化结构和文学观念带来的巨大变化。早在1908年颜惠庆编纂《英华大辞典》,对Literature的释义除古典义“学识”“学问”“博学”“文章”等之外,在第三条中将其释为“文学,文章”,特意注明为“特别意义”,并指出:“除哲理及科学外,凡神灵思想为其资料,离奇变幻为其形式,或实记或杜撰者,皆文学也。”其含义虽被标为“特别”,是针对传统之义的新生义,但从中也可以看出,“文学”的现代含义已开始进入日常知识体系。“五四”以后,古今中西“文学”概念的内涵已成为该词释义时的基本义项。

      20世纪30年代以后,舒新城主编《中华百科辞典》释“文学”云:“(一)孔门四科之一。《论语》称‘文学子游子夏’,疏谓文章博学,旧所称文学皆此义。今世界所称文学,有广狭二义:狭义与哲学、科学相对峙,专指诗歌、小说、戏剧而言;广义赅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等言之,亦谓之文的科学。(二)汉时令郡国举贤良文学,而郡国皆置文学,魏晋以来并因之,即博士助教之任,唐时太子诸王置文学,侍奉文章。其州牧府尹各都督府各州,并置文学,掌以五经教授诸生。”戴叔清编《文学术语辞典》,“文学”一词对应的英语词语为literature,而在具体释义方面,则同样作了广、狭之分:“把用言语文字表现的人的精神的产物称作文学。在狭义方面是说诉之于空想及感情的艺术的作品。普通称作纯文学的就是这个。广义地说的时候,包括在文字里所表现的一切的记录,哲学,历史等。”舒新城等编《辞海》,“文学”释义涵括了古今各种义项:“(一)孔门四科之一。《论语·先进》:‘文学,子游、子夏。’疏:‘若文章博学,则有子游、子夏二人。’(二)《汉书·西域传》:‘诸大夫郎为文学者。’注:‘为文学,谓学经书之人。’(三)近世所谓文学(literature)有广狭二义,广义泛指一切思想之表现,而以文字记叙之者;狭义则专指偏重想象及感情的艺术的作品,故又称纯文学,诗歌、小说、戏剧等属之。又章炳麟《文学总略》:‘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四)官名。”西方近代“文学”概念及其知识体系,已是各种辞书的常备义项。

    “文学”概念在近代的语用实践中经过古今演绎、中西涵化,词义已经发生极大变化。西方“文学”概念的引入造成了传统“文学”概念的重新定义,而重新定义形成的新的“文学”概念及其知识系统,又成为文学史书写和文学学科体系建构的基础。在此背景下,“文学”的传统义涵开始逐渐隐退,“文学”新名则逐渐广被于世,并为世人所习用而不察。顾志坚主编的《新知识辞典》对“文学”(literature)的解释是:“广义地说,凡由文字所表现出来的人类精神之产物,即是‘文学’;狭义地说,凡除了科学以外的文学著作,诉之于人类感情的艺术作品,如诗歌、小说、戏曲等等都是。”[17](P26)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已难以看出传统“文学”观念的影响。近代西方输入的“文学”概念及其所指内容,逐渐成为人们习熟的一般知识,至于它那曾经多面的含义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已变得不为人所知。

    在早期的中国文学史著作中,大多会在开篇讨论“文学”的定义,或不加辨别地列举中外各种关于“文学”的界定,或通过引述各家看法以表明自己的立场。刘永济(1887~1966)曾撰写带有概论性质的《文学论》一书,其中第一章从文化发展之概观、文学成立及发达之原因、文学之两大作用、属于感化之文之性质、文学与他种学术之异同、文学之功能、我国历来文学之观念、近世文学之定义等方面讨论“何为文学”。在中西“文学”概念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辨明“文学”的定义显然颇为重要,然而早中国语言文学研究·2016年秋之卷期的著者多数显示出在中西概念之间的游移,后期的著者又往往一味以西方标准衡量中国的“文学”创作。

      吴康(1895~1976)在关注中国传统与西方近代“文学”概念的差异时,强调应在把握概念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展开比较研究:“今言文学,乃译拉丁语律兑来Litterae谓美文学BellesLitters著述之总称也。美文学者何?谓讨究为文之术,谨严弘丽之作,若文法,雄辩(修辞学),诗歌诸学是也。拉丁又言律兑拉杜Litteratura,由律兑来孳乳而生,即今英法德语文学一词所本(英Litterature,法Littératur,德Litteratur)。”根据吴康的论述,西方近代“文学”概念的涵义十分丰富,有“外周”与“内涵”之别。其中“外周”诸义,与广义的“学问”类似。吴氏比较中西文学之异同,细致考辨古今中外“文学”概念内涵和外延,认识到了其间的差异,及由此反映出的不同学术观念、体系。[24]

       金振邦:文学欣赏

     1.文学潜藏深厚的人文精神。文学经典富有善良、公正、坚毅、平等、自尊、平和、自觉等的良知和人性。2.文学记录历史的真实本相。文学使用虚构故事和艺术变形,真实地记载了历史事件,它的形象和具体程度,任何史书都无法比拟。3.文学充满人类的睿智卓识。经典的文学作品,凝聚着历史上优秀作家,从不同维面、视角对社会生活的认知和感悟。它超越了自己所处的时代,辐射到遥远的未来,给后来的读者以思想的启迪。4.文学渗透理性的哲学思想。文学作品中智慧的升华就是哲理,这是经典作家作品中的必然现象。它常常给人醍醐灌顶的感受。但这种哲理的感悟,总是蕴含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而绝不会直言地加以表白。它需要读者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去加以领会和思考。5.文学展示社会的发展前景。优秀作品的文学理念会超越当下的时空,预示未来的走向。[25]

     真正的文学应该是为了疗伤、揭露、质疑、启蒙、宣泄、警示等。文学绝不是为歌功颂德而存在的。颂扬、歌功、美化、迎合、献媚、捧场、粉饰等,绝不会成为文学的主调。[26]

        甜而忐忑:笔下写人间,文学就是人学

    人有魂魄,人有了魂魄就有灵性,假如“灵魂出窍”,人就变成了行尸走肉。文学也有“魂”,文学之魂就是人,假如文学排斥了人,或者人离开了文学,文学也就变成了毫无生趣的文字“僵尸”。

     古希腊的智者派哲学家普罗塔戈拉(约前481一约前411)曾留下一句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话把希腊哲学的目光从自然引向了人本身。后来的亚里士多德在确定悲剧的对象时,第一句话就提出了悲剧模仿的是“在行动中的人”(亚理士多德:《诗学》)。这个观点成为日后所有文学的坚定不移的信条。

     熟悉文学史的人都知道,历史上所有时代的文学作品都描写人,所不同的只是使用了不同描写方式描写出不同的人而已。古希腊的神话、史诗、戏剧,写出了精神和肉体两方面都和谐而完美的人;中世纪的基督教文学写出了匍匐在上帝脚下祈求恩赐的卑微的人:文艺复兴的文学描写出反抗神威、弘扬人性的“大写的人”;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学描绘的是充满理性精神的、刚毅而又自信的人;浪漫主义文学描写的是满怀豪情或柔情的、不顾一切地追求个性自由的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描绘出在金钱制度下具有各种复杂性格的人的群像;社会主义文学描写的是为新制度而战斗的人以及在新制度下去创造新的生活的人;现代主义文学描写出在现代物质文明条件下那种内心躁动不安、灵魂空虚、迷惘、惶恐、悲观绝望的人。

     整部中国文学史也毫无例外。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从关汉卿、王实甫到曹雪芹、蒲松龄,从鲁迅、郁达夫到老舍,金庸,从刘心武、王蒙到贾平凹、王朔都一刻没有离开过人的主题。总之,一切国度、一切时代的文学,都表现它那个国度、那个时代的人的状况、人的处境、人的遭遇、人的命运以及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尽管有些作品也描写人之外的事物,如神话描写神,寓言描写动物、植物等,抒情诗描写各种景物,宗教文学直接描写的是神灵、天国或上帝。

     但是,文学中所描写的这一切人之外的事物,都无非是人的象征,是人的力量的对象化。古希腊神话中的诸神形象都反映着人的理想或理想的人;基督教文学中的上帝也是按照人的形象创造出来的;《伊索寓言》里的狡猾的狐狸、凶狠的狼、机智的公鸡、愚蠢的驴子等等,都不过是人的写照。屈原的《橘颂》赞美的是人的高洁的品格: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也绝非是单纯的写景,字里行间都寄托着人的感受、思绪和情怀。所有这些写人之外的事物的作品,其实都是写人的,都是通过隐喻、象征、寓意而把人作为最终的表现对象。

     寓意而把人作为最终的表现对象。有人把爱情和死亡看作文学的主题,但是,爱情和死亡都是指人的爱情和死亡,所以若从根本上说,人才是文学的永恒不变的主题。真正的文学家都是观察人、感受人、体验人、理解人、描写人、塑造人的行家里手,从这个意义上看,文学就是人的自我认识,或者更简洁地说,文学就是人学。[27]

        360问答:文学的定义

      文学一词最初含义是指文章和博学。“文学”一词最早见于孔子《论语》,直接指文章和博学,被列为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政事和文学)之一:“文学子游、子夏。”后来《魏书·郑义传》说:“而羲第六,文学为优。”这里文学是指有文采的语言作品,同时也指人的博学,即学识或学术,如哲学、历史、语言等。可见,文学一词在中国出现,一开始就突出了“文采”含义。同时,文学从被使用时起就具有了学识(博学)内涵。凡是富于文采的作品和显示渊博学识的作品,都可被称为文学。

      从魏晋时代起,文学逐渐将“博学”含义排除出去,而专注于以富有文采的语言去表达情感。这是一种新的较为狭窄的含义:文学是指有文采的缘情性作品。5世纪,南朝宋文帝建立“四学”即“儒学”、“玄学”、“史学”和“文学”。这是一个重要的标志性事件:“文学”开始从广义文学中分离出来,甩开非文学形态而独立发展,确立了自身的特殊性。文学被认为具有了语言性艺术的性质。文学是以表达情感为主并具有文采的语言作品。

      中国古代,文学一词含义并不固定,往往与学识、甚至所有语言性作品形成复杂联系。它最初的“博学”含义并没有伴随“缘情”特点突出而消退,而是由社会文化语境特殊需要而时常复活,有时还占据主导地位。

   从两汉时起,文学“有文采的语言作品”和“博学”双重含义受到分解,人们开始把“文”与“学”、“文章”与“文学”区别开来。与此相应,魏晋六朝时代,人们还提出了“文”“笔”区分。到了唐宋时期,“文”(文学)与“学”(学术)的分界逐渐获得弥合,“文以载道”或“文以明道”的思想通行开来,广义文学观获得进一步具体化。韩愈倡导文学传达“道”或“古道”:“愈之志在古道,又甚好其言辞。”他反对过去那种一味注重“言辞”(相当“文采”)的时风流弊,强调文学传达儒家“古道”。“读书以为学,缵言以为文,非以夸多而斗靡也。盖学所以为道,文所以为理耳。”如果说“学”(学术)的目的是表述儒家之道,那么同样,“文”(文学)的目的也就是传达“理”――儒家之道的具体化形态。“文”与“学”正是在“道”的基点上统合为一体。“文章”与“博学”两义再度形成统合,从而“文学”又在新的语境中重新复活了先秦时代的原初含义。清末民初学者章炳麟观点,代表了这种广义文学观的极致。他坚持认为:“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这里不仅明确地沿用文学的文章和学术含义,而且使它无限扩大到凡“著于竹帛”的一切文字形态。这意味着,人类创造的一切有文字记载的语言性符号都可以称为文学,从而使得文学成为包括文章和学术在内的一切文字(语言)作品的总称。文学既可以指有文采的表情的语言性作品,即今日文学;也可以指传达消息的日常言谈、记事载言的史书、说理论事的学术著述等,即今日非文学。这种包容一切的广义文学含义,就与现代西方语言学和符号学的“语言性符号”(linguisticsign)一词相近了。这样,文学一词就是人的所有语言性符号行为及其作品的代名词了。所以,文学在广义上泛指人类创造的一切语言性符号,包括今日的文学和非文学。

     随着晚清以来西方学术分类机制的传入,中国逐渐地形成了如下现代文学术语:文学是一种语言性艺术。这一现代含义其实是来自现代西方的狭义文学观念与中国古代狭义文学观念在现代相互交汇的结果。可以说,西方文学观念为文学提供了现代学术分类机制,而中国古代狭义文学观念则为它设置了传统依据。来自西方的形式美和表情性观念与中国固有的文采和缘情性传统观念实现了现代跨文化汇通。文学的现代含义是:文学是一种语言性艺术,是运用富有文采的语言去表情达意的艺术样式。[28]

        佚名:文学是什么

    我依然记得我读到我文学启蒙的第一本书——加缪的《西西弗斯神话》的时候,扉页上有着品达的一句话:“哦,我的灵魂啊,不求你拥有无尽的生命,但盼你仍对这种可能抱有期望。”我很喜欢这句话,这句话甚至构成了我对文学理解的开端。如果文学不能告诉我另一种可能,我为什么要那么沉浸在其中呢?

     我并不关心文学是什么,或者说,我不想给这个回答下一个定义。一旦给定一个定义,我们就要把一些东西排除在外。每一个学派之所以给定一个有关文学的定义,都与他们的意图有关,离开他们的主张去理解文学是什么,并不是客观,可能是一种偏见。结构主义渴望揭示意义背后那个深层的系统;西方马克思主义渴望发现资本主义晚期社会的某些规律;新批评希望能把文本的地位挽救回来等等等等。忽略他们的问题去理解他们的主张,总会带来偏狭。[29]

        百度百科:文学

     文学,是一种用口语或文字作为媒介,表达客观世界和主观认识的方式和手段。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文学都属于艺术。当文字不单单用来记录(史书、新闻报道、科学论文等),而被赋予其他思想和情感,并具有了艺术之美,才可称为文学艺术,属于语言艺术。诗歌、散文、小说、剧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不同体裁,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文学以不同的形式即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作为学科门类,包括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及新闻传播学。文学是属于人文学科的学科分类之一,与哲学、宗教、法律、政治并驾于社会建筑上层。

     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对美的体现。文学作品是作家用独特的语言艺术表现其独特的心灵世界的作品,离开了这样两个极具个性特点的独特性就没有真正的文学作品。一个杰出的文学家就是一个民族心灵世界的英雄。文学代表一个民族的艺术和智慧。

     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古今中外都曾把一切用文字书写的书籍文献统称为文学。现代专指用语言文字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故也是语言艺术的一种。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曾将文学分为韵文和散文两大类,现代通常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影视文学等体裁。在各种体裁中又有多种样式。[30]

三、不同声音

        历史上对萨特文学介入理论的不同观点

        加缪:反对文学介入政治

      关于“文学介入生活”加缪并不反对。在《战斗报》上,他匿名发文大力号召群众加入抵抗运动,在其长篇小说《鼠疫》中也传达了“集体行动”的“介入”思想。加缪赞同文学介入生活,但不赞同萨特的“文学应介入政治”。他质疑、批评了暴力革命论,认为革命追求也不应威胁人的生命、限制人的自由、践踏人的尊严,如戏剧《正义者》中相信“美存在,快乐也存在”的卡利亚耶夫,因年幼的侄子侄女在车上而放弃向车上扔炸弹,最终达到了革命与人道的统一并付出了生命。他还认为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并非文学单向反映、揭露现实,而是复杂多变的。

     巴塔耶:耗费行为

     法国的乔治·巴塔耶被誉为“后现代的思想策源地之一”。他明确反对文学介入理论,其反对主要针对“语言功利主义”与“作者完全在场”两个方面。萨特、巴塔耶对于介入文学的不同态度源于二人对“人”的不同理解。萨特认为“存在先于本质”,人通过理性的自由选择赋予存在意义。而巴塔耶认为人除了理性部分,还有“被诅咒的部分”,“在这个部分中人并不想要积累知识、获取信息,也不试图为存在创造价值与意义,而只满足于纯粹的耗费活动,这种耗费不会给他带来理性与认知上的满足,但是会让他达到某种极限体验,从而感受非知,感受那种被巴塔耶称为“神圣(sacre)的领域”。因此,巴塔耶的文学是更加独立自主的文学场域。他还认为人类世界中的一部分反抗语言与意义,形成了不可交流与传递的部分,也即“非知”,而我们正是通过这种对语言无意义的“耗费”来体验它,文学便是试图接触这种“极限体验”的耗费行为。作家是游离于“生产—积累—消费”的产业链的,是更加脱离、孤僻的消极性的存在。

       ○阿多诺:自主文学

      阿多诺在1962年3月的广播演讲中发表《介入》批评萨特,其后他的《否定的辩证法》和《美学原理》中也反复提到并不断深化。他反对萨特以文学内容直接介入政治,他提出不介入的介入,认为“对现实的否定是所有艺术都奉行的原则,……这一点客观上意味着非政治的政治参与。他的理论是一种否定性的介入,他认为实践是艺术固有的品性,是内在的,而不应是萨特认为的实践是通过“主观意图的引导外显化”,他也认为艺术和实践之间的联系应该被否定。艺术是自律性的,它通过巧妙的形式实现其社会性,反对萨特“智力弱化”的将自己的文学作品与政治主张机械地拼贴在一起。文学、艺术应是自主的将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化在作品内部,在引起观赏者情感共鸣、知识进步的同时自然而然的达到效果,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思想传达而非强制性的政治宣传。

       ○巴特:零度写作与作者之死

    罗兰·巴特反对萨特以文学内容介入社会,主张以文学形式介入社会,并创作《写作的零度》来回应萨特的《什么是文学》。相对于萨特的介入是作家面对社会根据自我意志产生的自由选择,巴特则认为语言是历史遗传,我们是无法自由地选择语言和风格的。但相对于受限制的语言与风格,巴特提出了第三种概念:写作。他说:“一切形式也都是一种价值,所以在语言结构和风格之间存在着表示另一个形式性限制的地盘,这就是写作。”这里的写作等同于形式。在作者观上,巴特反对萨特的“作者完全在场”,认为作品本身具有互文性,文本的意义并非作者本人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由读者自己发生的,因此得出“作者死了”的结论,巴特更关注的是读者的重要性,认为读者通过自己的选择,主动地阅读实现再创造,文学介入的最终意义集中于读者身上。

        ○格里耶:物本主义与零度叙述

    法国新小说派代表。在写作理论上,格里耶与萨特相反。格里耶用二元对立观点看待客观被描写的事物与作家,“事物就是事物,人只不过是人”,作者应站在被描写的人、物的对立面客观的描写,与人本主义相比更是一种“物本主义”。作者要想达到真实、客观地描写物,就绝不能把自己的主观情感带入到写作中,作家应“零度”叙述,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就只是纯粹的描写。[31]

        杨泽文:生态批评:颠覆“文学是人学”

    书评从颠覆“文学是人学”这一“狭窄”命题的角度,阐释和肯定了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一书的学术价值。文章开头即明确立论:在文学界,正是由于对“文学是人学”这个著名命题长期狭窄的理解,才严重局限了创作与批评的视野,以至于在作家和批评家的心目中,人类是“社会生活”的中心、世界的中心和地球的中心,其结果是我们的文学只关注“人”而缺少关注“自然”。作者从这一基点出发,指出“以人为中心的”文学正在“日益萎顿”并“将无法获得重生”;而以颠覆这样后果严重的“人学观念”为己任的生态批评,则成了拯救文学的唯一武器,因为杨说你“惊愕也好,抵触也罢,最终还得接受”。[32]

        甫文柏:“文学是人学”的提法科学吗?

     1928年,高尔基首创了“人学”一词。“文学是人学”一语则是苏联人的研究著作巾的提法,我国人转引时,误把它作为高尔基的原话。于是,“文学是人学”也就被视为一种“经典”了。

      “人学”作为“文学刀的定义是否科学呢?我国学术界至今仍存在着分歧的看法。

     一种意见认为,作为定义,“文学是人学”是欠科学的。因为,研究人的学问学科繁多,不但所有的社会科学研究人,自然科学中的某些学科,如医学、生理卫生学、人类学以及人种志学,还有心理学、精神病学等也都是研究人的。文学不属于任何科学,只是文艺的一部分。高尔基从首创“人学”一词到逝世前后八年间,只提到过两次,又都是在与地方志学相比较时用“人学”一词以强调作家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人。他始终没有讲过“文学是人学”这句话,也可说明,高尔基并不想用“人学”作“文学”的定义或说明。

   另一种意见却认为,在世界文学史上,高尔基是第一个把“文学”表述为“人学”的作家。经过历史和实践的检验,“文学是人学”的概括是正确的。尽管还有一些其它学科也可属于“人学”的范围;但高尔基在谈论“人学”时,指的是艺术领域的人学。他认为,“文学家的材料就是和文学家一样的人,他们具有同样的品质、打算、愿望、多变的趣味和情绪”,这正是文学区别于意识形态的其他部门和人学的其他部门的特殊内容之所在,也就是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之所在。[33]

         王学海:文学的审美与人学的关系

      在论及文学审美的有关问题时,文学就是人学的论点又被重新提出并被广泛传播。这是因为文学的主角是人,中心议题是人,文学作品中反映的是人的价值之浮沉,人生的意义,人在漫漫人生之路上的各种求索和活动,直至细微的人际关系,心理、情绪感觉、意识,潜意识的描写等等。但只要我们再冷静地想一想,就会立即意识到:上述情况和现象是在文学作品中被再现的,它是创造。所以反映在作品中的人和事,其实已不是现实的人之一切了。如果说,由于在文学作品中突出了人的问题,就可以把它抬出文学本身,冠以“人学”与文学这个称谓并驾齐驱,那可就是把文学中的人强调到了不恰当的程度。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不可能创造物质的。人首先只有被客体的自然界和客观的社会系统所决定,然后才能反过来去改造客体,开拓新的物质世界。从文艺学的角度来讲,突出人的问题,强调主体的发挥,其实是指由作家的“才气、灵气凸现了人的价值的问题”,但我们既不能完全拘泥于心理学上的人的本质来看待这一问题,又不能从一般社会关系中来看待这个问题抽象——一般——抽象”是不能演绎出问题的实质来的。秘密就在于懂得了这两方面的基础,然后去注重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创造!是作家综合了人及其社会关系,在客观的、五彩缤纷的世界中创造出了文学作品;是读者的情感和理性的追求融合了作家的创造,才会使铅字成为鼓动人类生命的魔。“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情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人从教堂里出来,是上帝的儿女,从卧室里出来,是父母的儿女。二元的对立说明了文学作品中的人总非现实的人,她是现实人对生活的一种理性追求的艺术形象,是作家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生命的渲泄,而正是这种生命的渲泄,才使艺术成为具有创造性质的精神生产物(所以她比现实更加语言化、形象化、典型化),所以她才叫文学而不可能是其他。

     在文学作品中突出人的问题,也并不就是说文学作品的唯一主题就是人因为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活动,必得要有可供其依赖、生存、发展的背景,以及由起点到终点(或为一个阶段)这么一个存在过程。一部《红楼梦》有四百多个人物,但个个人物的活动与社会机体有着必然的联系,而且又是分阶级、分层次、分族类,错综复杂的关系构筑起了一部封建贵族的盛衰史,这是主题。而这个主题,又正是通过悲金悼玉的宝黛悲剧来形象地展示的。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追求爱情的赤诚和痴情,看到了向往自由的激情和理想,但同时我们却更会正视到,束缚这种追求美和向往美的,正是封建制度本身的残酷性和腐朽性。所以,就是只具有一般水准的读者看了《红楼梦》,也会直悟到封建制度的吃人和害人。艺术,正是这个具有创造性因素的“怪物”,才能使上述的现象和道理得以语言化、形象化地反映,才能将事物的一般现象升华到理性的高度。她也使广大读者懂得,人的活动、生存、发展是受到社会诸因素制约的。马克思指出的“人的本质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英明论断,在这里被文学这个特殊的形式,作了艺术性地反映和说明。为此,人是文学作品唯一主题的狭隘观念被冲破了,文学作品的意义也随之深化了。由此再来看《梁山泊与祝英台》中的化蝶,《追鱼》中鲤鱼精的脱鳞还俗,就正是作家迎合了人们的社会理想,继而用艺术这一特殊形式来创造的文学。在这里,哲学的深邃思考,逻辑学的严密推理,伦理学的正宗训导均无济于事。只有文学,在作家和读者的共同创造中,以她独有的魅力给你美的享受和理的释义。

     说文学作品突出了人就是“人学”,又是真正缩小了“人学”的范畴和意义。人学的要素是指研究人的属性,而人的属性又分社会的、心理的、生物的。又由于人的属性是那么复杂,所以我们又必须把其中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统一性这个人的特点再加以“扫描”。这样,从自然科学来看,有生物学、生理学、遗传学、解剖学、心理学等。在社会科学来看,有经济学、史学、社会学、人口学、民族学、语言学、哲学、伦理学等,上述学科不管它分类严格,分枝蔓衍(如衍生的人类生物学,人类生理学、人类遗传学、哲学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等等),其被研究的基础客体却都是同一对象一一人,只不过我们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去分析他研究他,揭示他表现的或内在的多样性和多质性。并且它们总是在人加入了同现实生活的各种各样的联系和几多复杂的关系纠缠之中,作为一个整体来被当作研究对象的,所以断不能只用文学这么一个相对来讲比较窄的角度去包容它的一切。再则,人作为哲学认识上的质的三种主要分类勺的原始结构与成长途中社会活动给予带来的变化,如物质一一结构类,客体自身的结构与参与社会活动后给这结构带来的影响和变异(化),功能类,客体自身的功能(自然的本能)与他介入社会活动后自然的功能和精神功能(社会性的文化功能)的进化,系统类,客体因所处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群类,而在他一生中产生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性质的从属关系……所有这些极为微妙复杂的问题,又是并非文学能解释清楚的。它需要的是综合研究,而这个综合研究,才可以说是“人学”。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的人学,才能将人的最高的共同体—人类的统一体问题搞清楚。人学是融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为一体的一门综合性的系统学科。由此可见,文学就是人学“是一种简化判断,是将文学这一独特的艺术把握世界的方式以及独特的审美语言符号系统这一真正本质完全忽视了……从而将两种不同形式亦不同性质的语言符号系统完全混淆起来并且最终必然地以人学取代了文学,认识特征与要求取代了审美特征与功能,逻辑思辨的分析性与思辨性取代了语言艺术的整体感与符号意义,清晰性取代了模糊性……这无疑背离了文学的艺术特质。”

     也许有人还会话难:照你的观点,将如何去理解艺术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如何去解释高尔基所说的“文学是大写的人”。我认为,对于前者,应该是艺术家的神圣职责就在于用语言这一艺术,用形象这一特殊的方式把生活加以艺术性地反映,而不可片面去理解为了反映人。如能这样理解,那么再去读马克思称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我从这里……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就能纠正以偏概全式的“人学”说了。对于后者,首先要搞清楚:涉及到人的并不一定可以称“人学”,如哲学主要研究人生之哲理,可称人学否?当代社会学热门课题是婚外恋、早恋、老龄问题,可称人学否?当代美学有心理学美学、实用主义美学、新自然主义美学、表现论美学、现象学美学、新实证主义美学、分析美学、符号论美学等,这派别林立的美学那一派不是从人出发,以人的活动为根本去进行研究,这又可称人学否?这样的反问,倒是对“人学”这个概念能否成立要打上一个问号了。我们的答案,应是将其放到历史和人的生活中去求得统一。

      正如文学的艺术本质的整体性,是建筑在可感性和创造性的基础上,而这个基础又只能在创作主体、读者群的接受、文学自身的活动及其制约因素的共同协调的审美活动中,才可形成它的一个动态系统一样,简单的一个人字,无论你怎样大写也不能囊括文学的全部奥秘。正因为文学有如此复杂深奥的建构,所以它才能通过形象(符号)的美感作用,对读者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有时甚至能反作用于社会生活。为此,这个人字我们宜进一步理解为艺术的人,而万万不可将人凸现出作品本身,甚至抬出作品之外去另作一番玄的研究。自然,“大写”也正是本文开首所云,是一种艺术创造。文学是人的创造产品,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也是人,但当它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运用语言艺术的手段去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时,它可以起积极的教育作用,也可以作消遣用,甚至还可能是中性的,因为文学就是文学。[34]

        傅修延:文学是人学也是物学:物叙事与意义世界的形成

     大多数符号都与物有关,与人的涉物行为有关。不管是我们所处的真实世界,还是叙事中投射出的虚构世界,都不可能没有物的存在,物的世界是一个意义有待于显现的符号系统。文学作品中意义世界的形成(本文标题中“意义世界的形成”借用了赵毅衡的提法),与对物的讲述大有关系。文学即人学是我们长期服膺的观念,但是一味强调人学,会使我们陷于重人轻物的境地。

     人物一词告诉我们人离不开物,作家写人时必写物,甚至会通过写物来写人。由于轻视物,我们读不懂许多与物相关的叙事,人物的服饰、饮食、住宅,均为携带意义的符号。对于与物相关的行为,如物的保有、持用、分享、馈赠、消费、呵护和毁弃等,我们更缺乏深入的研究。时代悬隔和文化差异,导致我们对物叙事囫囵舌枣不求甚解。物叙事是语言文字之外的另一套话语系统,如果不懂得这套系统,作者植入文本的意义便无从索解。[35]

                                                                                     结  语

        1.文学的界定没有终结边界,其内涵永远不会穷尽

     文学的定义,是对古今中外文学作品实践的一种理论概括和描述。文学创作及其作品,是一个充满旺盛生命活力的庞大有机生命体,是一棵永不衰败的常青树。它时时刻刻在生长繁衍,新的作品和体裁层出不穷、眼花缭乱,给读者带来不断的惊喜和振奋,一种源源不断的生命活力。尤其是进入网络时代,文学开始全方位地向许多领域渗透,模糊着众多领域的边界,网络文学正在强势崛起。这就使得传统的文学界定的理论捉襟见肘,难以解释现实中的文学现象。因此,“文学”观念的重新界定和内涵探索,可以说已经迫在眉睫。只要文学不死,文学的界定就没有终结边界,其内涵永远不会穷尽。

     文学界定的理论极其重要,没有它文学世界将不可思议,与实践、经验也不相符合。它将直接影响作家文学创作的理念和实践,影响读者对文学现象进行透视的深广度。理论上的“文学”同“历史的”或“实际的”,即从文本写作这-事实中产生的文学作品,其差异是不断变化、相互影响的。关于文学的定义不可能固定不变,它总是在作品的描述和理论的抽象之间不停地徘徊和调整。

       2.“文学是人学”,中国学术界的一种提法和理解

      “文学是人学”,西方文学理论中似乎并没有这种表述。我们需要理解其核心精神。这是一种通俗比喻,而非科学的概念推断。

    “文学是人学”,有的学者都引用以下三位经典作家的话语,来说明这种观点的来源。如亚理土多德《诗学·第二章》:诗所“摹仿的对象……是在行动中的人”。车尔尼雪夫斯基:“就是柏拉图和亚理士多德,也认为艺术的真正内容,特别是诗,根本不是自然,而是人类生活。”高尔基《谈技艺》:“文学是‘民学’或‘人学’最好的文献”。他在“方志学中央局的庆祝大会”上的致词里说过:“我还是想,我的主要工作,我毕生从事的工作不是地方志,而是人学。”

    就以上的论述话语来说,好像得不出“文学是人学”来源的直接结论。我国学者明确提出“文学是人学”的提法,完全是一种意会和对文学的全新解读。或者说是以小见大、强调核心的艺术推断。我们需要领会其中的核心精神,即文学的中心内容应该关注人的活动,或者说文学描写的所有内容,都要以人为中心,突出和折射人物的灵魂、情感、思想、期待、意愿、审美、理想等精神风貌。尤其对文学创作来说,这种观点具有重要、积极的意义。但是,文学除了关注地球上的人之外,可能还要关注人所居住的地球奥秘和浩瀚的宇宙,以及未知世界,文学的视野应该再拓展和开阔一些。这最终将有益于人对未知宇宙的了解和自身的发展。

      3.文学和人学是两个各自独立的领域

     每一种学科都有自己特殊的存在形态,它们在反映社会生活和时代进程的方式、途径和目的方面,是完全不同的。它们提供了人们认知世界的独特角度和视野。

     文学主要是运用语言文字来塑造具体可感的时空艺术形象。其核心是艺术想象和虚构,讲究独特的艺术结构和语言风格,创作目的是非功利性的。它反映社会生活的方式主要是强调虚构形象的“呈现”,文学作品的审美、倾向、主题、情感、意图等都蕴含在形象之中,需要读者来领悟和解读。作者和读者需要共同协作,才能真正实现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就艺术领域来说,文学和绘画、雕塑、音乐、舞蹈、建筑、摄影、园艺等,也有着自己独特的鲜明特点。

     而人学属于社会科学领域的一门新兴的综合科学,而非艺术范畴。人学是指以整体的人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是通过反思人自身,通过思维边界来反求诸己进而重新认识内外的一种学问,分广义人学与狭义人学两种。主要研究人的本质、人的形成和进化、人的存在和发展、人的现代图景和未来等问题。人学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从“现实的人”出发,直接关注当代人类的真实的存在状态和生存状态,关注人的现实需要,关注现实问题的解决途径,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人学思想在历史上源远流长。直至20世纪80年代末还未建立起能被大多数学者认同的人学科学体系。科学的人学学科的建立应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它需要运用人类学、心理学、生物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理论,来进行科学研究。它强调的是科学和逻辑的推断。[36]

     文学和人学虽然都是关注人,但关注的视角、方法,以及作用于读者的方式是完全不同的。文学注重于艺术形象的呈现,而人学则侧重于逻辑推理和科学判断。两者是不能相提并论画等号的,它们只是相互渗透和印证罢了。

        此文属于一个文本的开放结构。随着文学理论的发展,还会进行一定的更新。

 

                                                                               2021年3月29日

 

                                                                                  参考文献


[1]金振邦主编.文学欣赏[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

[2]罗家伦.什么是文学?——文学界说[EB/OL].(2013-04-18)[2021-03-28].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418/15/699582_279229616.shtml.

[3]王琼.萨特和他的《什么是文学》[EB/OL].(2012-02-20)[2021-03-24].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220/14/200521_188059705.shtml.

[4][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刘象禹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4:16.

[5][波] 罗曼·英加登.文学的艺术作品的分析[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6.

[6]胡适.什么是文学[EB/OL].[2021-03-24].https://xw.qq.com/cmsid/20200729A0FC7A00.

[7]佚名.“文学是人学”这句话是谁说的?[EB/OL].(2013-04-16)[2021-03-24].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541688581.htm.l. 

[8]周作人.人的文学[EB/OL].[2021-03-24].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A%BA%E7%9A%84%E6%96%87%E5%AD%A6/658544?fr=aladdin.

[9]巴金.文学是人学[EB/OL].(2013-12-28)[2021-03-24].https://wenku.baidu.com/view/ee9cf775336c1eb91b375d23.html.

[10]钱穆.中国人学文学,是学做人的大道[EB/OL].(2020-07-23)[2021-03-24].https://www.sohu.com/a/409194328_703338.

[11]罗家伦.什么是文学?——文学界说[EB/OL].(2013-04-18)[2021-03-28].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418/15/699582_279229616.shtml.

[12]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EB/OL].(2018-12-11)[2021-03-24].

http://www.pinlue.com/article/2018/12/1112/417815447359.html.

[13]钱谷融.文学是人学,艺术也是人生——序鲁枢元新版《创作心理研究》[EB/OL].(2016-07-19)[2021-03-24].

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6/0725/c404030-28583620.html.

[14]莫言.悠着点,慢着点——“贫富与欲望”漫谈[EB/OL].2010-12-04.[2014-04-02].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1&id=8702293.

[15]格非.什么是文学的真知?[EB/OL].(2019-12-11)[2021-03-24].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525572.

[16]朱立元.“文学是人学”的命题永远不会过时[N].文汇读书周报,2008-11-17.

[17]陈晓明.文学是弱者的伟业[EB/OL].[2021-03-28].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525572/answer/1708695347.

[18]傅道彬.文学是什么[EB/OL].(2015-12-15)[2021-03-24].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525572.

[19]杨立谦.文学是什么[EB/OL].(2017-11-17)[2021-03-24].

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7/1117/c404011-29652598.html.

[20]何功杰.漫谈文学与人学[EB/OL].(2006-12-15)[2021-03-25].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8db2710100088e.html.

[21]朱首献.论“文学是人学”的三个维度[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22]金久皓.新闻与文学的最大共同点是“人学”[EB/OL].(2009-04-04)[2021-03-25].

https://www.globrand.com/2009/221739.shtml.

[23]金宇澄.《回望》没有判断,文学就是人学[EB/OL].(18-01-17)[2021-03-25].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89799834628390880&wfr=spider&for=pc.

 [24]余来明:文学概念的古今演绎与中国文学史书写[EB/OL].[2021-03-28].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ZXS201602009.htm.

[25]金振邦.文学欣赏[].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

[26]金振邦.《丰乳肥臀》究竟向世人揭示了什么?[J].新语丝,2014(4).

[27]甜而忐忑:笔下写人间,文学就是人学[EB/OL].(2019-08-10)[2021-03-24].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1471924497977503&wfr=spider&for=pc.

[28]360问答.文学的定义[EB/OL].[2021-03-28].https://wenda.so.com/q/1368341511069297.

[29]佚名:文学是什么[EB/OL].[2021-03-28].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525572.

[30]百度百科.文学[EB/OL].[2021-03-25].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6%87%E5%AD%A6/6437?fr=aladdin.

[31]张鑫松.萨特文学介入理论研究综述[J].北方文学,2019(24).

[32]杨泽文.生态批评:颠覆“文学是人学”[J].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10-28(6).

[33]甫文柏:“文学是人学”的提法科学吗?[J].学术月刊,1982(12):8.

[34]王学海:文学的审美与人学的关系[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1).

[35]傅修延:文学是人学也是物学:物叙事与意义世界的形成[EB/OL].[2021-03-25].

http://art.china.cn/txt/2021-01/14/content_41427213.shtml.

[36]张荣寰.人学研究及其应用的目的[EB/OL].[2021-03-29].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A%BA%E5%AD%A6/8230713?fr=aladdin.


+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