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汉语学习的新路径        ——“二”和“两”的区别所引发的思考
2024-03-13 01:05:17
  • 0
  • 0
  • 1
  • 0

 

大数据:汉语学习的新路径

——“二”和“两”的区别所引发的思考 

东北师范大学  金 振 邦

       

      前几天正在读高中的孙女问我,汉语中“二”和“两”的用法有什么区别?孙女使用的第一语言是英语,只是业余学习一点汉语。就她的语言背景能够提出这样的问题,我觉得有点吃惊,她能够开始关注近义词使用的差异,表明她在第二语言的学习上,开始有着自己的独特领悟。我简单做了回答,但似乎没有穷尽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它引发了我试图通过中文数据库来探索的欲望和兴趣。信息时代数据库第六媒介的强势崛起,知识的重要性正在不断下降,因为几乎任何知识在共享数据库中都可以呼之即来。而能否提出有价值的独立思考和面临问题,成为学习和创新的核心和关键。

     那么大数据对汉语作为第二母语的学习究竟有什么帮助?我们就从如何弄清“二”和“两”的用法区别入手,来谈几点看法。

       一、通过数据库了解基本知识和前人研究

      这对于把汉语作为第二母语的学生来说,是一条科学的捷径。对于特定内容的语言基础知识,通过学科数据库几乎可以唾手可得,而不必通过陈旧的教学方式、漫长的课时,由老师来加以传授。知识的价值正在逐步下降。而对信息的处理和分析能力,包括对信息中隐藏的潜在认知契机和盲区,则成为创新的前提。因此,学生应该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思考和疑问。因此,网络时代或者称数据库时代,学生能否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成为学生培养创新思维、处理现实问题的关键和核心。

      下面是数据库平台呈现的关于“二”和“两”的相关信息。先看看相关工具书和百科类平台上的表述。

《新华字典》

       二 <数>,一加一的和 [two]。

       赐也闻一以知二。――《论语·公冶长》

      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韩非子·五蠹》

      又如:二加四得六,总数为二,二府(大肠和小肠;二太爷),二形(男女两性),二难(指难兄难弟,即蔡、宋两御史);二仪(两仪,指天地、阴阳),二纪(二十四年,一纪为十二年),二氏(释教与道教),二军(汉代禁卫军之南军和北军),二南(原指《诗经·国风》中的《周南》、《召南》合称)。

百科释义:

       二,含义有三:1. 数名:一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贰”代)。2. 双,比:独一无~。3. 两样,别:二话,不~价。4、骂人:不专一、不忠诚。缺心眼。

百度百科:

二[èr]

 

      “二”的词汇

      含二的成语,比如:说一不二、二话不说、二虎相争必有一伤、一穷二白、一不作二不休、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二者必具其一、二分明月、一不作二不休、一干二净。

      二重唱、二传手、二百五、二泉映月、二龙戏珠、别无二致、独一无二、二一添作五、三下五除二、二者必居其一、知其一不知其二。

       二把刀、二百二、二倍体、二倍体植物、二部制、二次方程、二地主、二叠纪、二叠系、二房、二房东、二伏、二副、二锅头、二胡、二花脸、二化螟、二话、二黄、二婚头、二极管、二郎腿、二愣子、二流子、二拇指、二年生、二人转、二十八宿、二十四节气、二踢脚、二十五史、二心、二氧化硅、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二元方程式、二元论、二进制、二重性、京二胡、不二价、十二分、十二指肠、一二八事变、乙二醇、第二国际、第二世界、丁二烯、封二、哼哈二将、双十二事变、商品二重性、晶体二极管、劳动二重性、七十二行、店小二。

新华字典:

       两(兩)liǎng

       1.数目字:

       ①一般用在量词或"半、千、万、亿"等前面:~支笔。~个条件。~半。~亿。在多位数中常是大数用"两",小数用"二"("两"和"二"也可通用):~万二千。(注意:"两"和"二"的用法有所不同:⑴有的数目字只能用"二"不能用"两",如一、二、三,二十等中的"二";⑵小数和分数只能用"二"不能用"两",如零点二四(0.24),五分之二等;⑶序数也只能用"二"不能用"两",如二姐,第二名。

       ②常用来称成双的或被认为成双的事物(用"两"不用"二"):~对。~双。~可。~败俱伤。~极分化。~全其美。~袖清风。

      ③在传统的度量衡单位前,"两"和"二"可通用:~斤(二斤)。但"二两"不能用成"两两"。

      ④新的度量衡单位前,一般用"两":~米。~吨。

      ⑤形容词前做状语,只能用"两"不能用"二":势不~立。

       2.表不定的数目(十以内的):等~天就走。

360百科:

       两〈数〉

       1.二 [two]

       参天两地而倚数。--《易·说卦》

       以九两系邦国之民。--《周礼·天官·大宰》。注:"两,犹耦也。"

      两小儿辩斗。--《列子·汤问》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史记·陈涉世家》

      哄甚,两台檄公解之。--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翼而为两庑两厢,凡三十余楹。--明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袁可立)家庙记》

      途中两狼。--《聊斋志异·狼三则》

       两军人马。--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两骑来是谁。--唐·白居易《卖炭翁》

        2.又如:两个人;两扇门;两夫妻;两头猪;两没(两者一起死亡);两肉(两只牛);两替(两批);两考(官吏的两次考绩);两榜(明清以考进士会试为甲榜, 考举人乡试为乙榜,由举人考中进士,叫两榜进士,简称"两榜")

       3.双方;常用于相对的两个方面或成对的人或事物 [both;either;mutual]

      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今兄弟遘恶,此势不两全。--《三国志·魏志》

      两儿齐哭。--《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4.又如:两股战战。两鬓苍苍。--唐·白居易《卖炭翁》

      5.又如:势不两立;两败俱伤;两相情愿;两袒(袒露双肩);两珥(指日、月两旁的光晕);两阵(交战双方所布列的阵势);两握(指双拳);两视(同时看两件事物);两雄(两者一起强大);两仪(指天地);两交婚(两家的儿女相互娶嫁为婚)。

       6.表示不定数,多与"一"或"三"前后连用,义为少量 [some;afew]

      两三点雨山前。--宋·辛弃疾《西江月》

      竹外桃花三两枝。--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拨弦三两声。--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7. 又如:两三(几个。表示少量);两言(三言两语)

      〈副〉

       1.同时兼具两方面,双方,两下里 [both(sides);either;mutual]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2. 又如:两兼(兼具两方面);两礼(双方免礼);两誉(夸奖双方);两让(双方各自责让)。

     〈动〉

       1. 等同;比并 [equal]

      御下,两马,掉鞅。--《左传》

      2.又如:两大(两者并大);两帝(两个天子并立);两当(两者相当)。

360百科:

      两(兩)liǎng

      ⒈数目字:

      ①一般用在量词或"半、千、万、亿"等前面:~支笔。~个条件。~半。~亿。在多位数中常是大数用"两",小数用"二"("两"和"二"也可通用):~万二千。(注意:"两"和"二"的用法有所不同:⑴有的数目字只能用"二"不能用"两",如一、二、三, 二十等中的"二";⑵小数和分数只能用"二"不能用"两",如零点二四(0.24),五分之二等;⑶序数也只能用"二"不能用"两",如二姐,第二名。

      ②常用来称成双的或被认为成双的事物(用"两"不用"二"):~对。~双。~可。~败俱伤。~极分化。~全其美。~袖清风。

      ③在传统度量衡单位前,"两"和"二"可通用:~斤(二斤)。但"二两"不能用成"两两"。

       ④新的度量衡单位前,一般用"两":~米。~吨。

       ⑤形容词前做状语,只能用"两"不能用"二":势不~立。

       ⒉表不定数目(十以内的):等~天就走。

百度百科:

      “两”和“二”用法不全同。读数目字只用“二”不用“两”,如“一、二、三、四”。小数和分数只用“二”不用“两”,如“零点二(0.2),三分之二”。序数也只用“二”,如“第二、二哥”。在一般量词前,用“两”不用“二”。在传统的度量衡单位前,“两”和“二”一般都可用,用“二”为多(“二两”不能说“两两”)。新的度量衡单位前一般用“两”,如“两吨、两公里”。在多位数中,百、十、个位用“二”不用“两”,如“二百二十二”。“千、万、亿”的前面,“两”和“二”一般都可用,但如“三万二千”、“两亿二千万”,“千”在“万、亿”后,以用“二”为常。

       双方:~便。~可。~全其美。~相情愿。

表示不定的数目,和“几”差不多:过~天再说。他真有~下子。我跟你说~句话。

      “两”的词汇:

      两败俱伤、两半、两边、两边倒、两便、两曹、两重、两次、两抵、两都、两个时候、两广、两汉、两湖、两虎相斗、两回事、两极、两极分化、两脚规、两节棍、两截门、两可、两口子、两立、两利、两码事、两面、两面光、两面派、两面三刀、两面讨好、两难、两旁、两栖动物、两栖植物、两讫、两清、两情两愿、两全、两全其美、两手空空、两头、两头儿、两下里、两下子、两厢、两小无猜、两性、两性动物、两性花、两袖清风、两眼发黑、两眼一抹黑、两姨、两姨亲、两翼、两造、两着儿 

       上述资料都是前人的数据库给我们提供的,这大大缩短了认知基础知识的时间和效率,使得我们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审视表面现象背后蕴含的新理念、新问题、新思路。

       二、汉语学习要关注适用语境

      比如某些意义接近的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如何选择恰当的词语,品味其细致的差异,是汉语学习的高级阶段。语言的上下文、语言使用的特定环境、语言使用的不同对象,都属于语境的范畴。比如前面涉及到的“二”和“两”的不同适用性,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区区两个单字,竟然如此复杂和微妙,出乎一般人的想象。

      类似的一些词语的细腻把握,比比皆是。比如二和贰,漂亮和美丽、帅和靓,疼和痛,烫和热,观和看,说和讲,进和入,停和止,顺和沿,里和内,疏和远,饿和饥,柔和软,行和走,叫和鸣,恐和惊,原和始,冷和寒,热和炎,肥和胖,明和亮,黑和暗,敲和击,分和离,微和小,毋和勿,念和想,全和齐,尽和竭,终和完,蛋和卵,育和生,洁和净,眼和目,间和中,吃和食,优和好,首和头,溢和满,缺和残,闭和关,斩和砍,画和绘,曰和说,失和掉,多和众,近和邻,思和想,死和亡,冷和冻,犬和狗,升和增,归和回,夺和抢,添和加,迁和移,怒和恼,好和益,未和没,乏和无,曲和弯,清和净,捆和绑,衰和囧,高兴和开心,高兴和愉悦,兴奋和激动,生气和愤怒,伤心和难过,反省和自省,责怪和埋怨,喜欢和中意,结束和停止,禁止和反对,脆弱和柔弱,仔细和细心,聪明和睿智,修养和教养,朴素和简朴,惊讶和惊叹,来回和往返,详细和具体,判断和评判,四周和四面,淘气和调皮,猜测和预测,清晰和清楚,简单和容易,敏捷和灵活,用心和专心,着急和焦灼,犹如和如同,寒冷和严寒,立刻和马上,好像和相似,夸耀和赞扬,安逸和舒服,精彩和出色,陶醉和沉醉,陌生和生疏,枯萎和干瘪,巧合和碰巧,收获和获得,不同和差异,哀伤和感伤,喜欢和爱慕。

      又如人的声音有说、吵、喊、唤、叫等。就其中的“叫”就有众多的组词,如叫喊、叫嚷、叫唤、叫门、叫街、叫更、叫局、叫号、叫化、叫魂、叫板、叫喜、叫骂、叫阵、叫菜、叫苦、叫绝、叫牌、叫曲、叫春、叫彩、叫座等。而动物的声音则不是简单为“叫”,各种动物有不同的词语表达,如狗吠、鸟鸣、虎啸、龙吟、鹤唳、狮吼、狼嚎、马嘶、猿啼、牛哞、鸡啼、苍蝇蚊子嗡嗡等。

      再如表示“看”的相近词语,也有着极为细腻的表述:单字有瞧、望、瞪、瞅、瞥、瞄、乜、瞟、盯等。组词有:凝视、查看、端详、回顾、窥探、怒视、目睹、浏览、眺望、了望、观望、扫视、仰望、远望、观赏、凝视、端详、俯视、鸟瞰、环视、仰视、浏览、窥视、预览、打量、瞻仰、东张西望、极目远眺、左顾右盼、高瞻远瞩、目不转睛、一览无余、面面相觑、虎视眈眈、登高远眺、举世瞩目等。

       下面是一些表示看的词语的差别:

看见:已经看到。                      注视:注意地看。

环视、环顾:向四周看。           见、瞧、视、睹:一般地看。

俯视、鸟瞰:向下看。               看见、见到、看到:已看到的。

远望、远眺:向远处看。            眺、望、眺望、了望:向远处看。

仰望:向上看。                          仰视:向上看。

瞻仰:恭敬地看。                       鸟瞰、俯瞰:向下看。

注视、端详:注意力集中看。       顾、张望、环视、巡视:向周围看。

浏览:粗略的看。                        打量:看全身。

窥视:偷偷地看。                         窥、窥视、窥测、窥探:偷看。

轻视、蔑视:看不起地看。           目睹、目击、目测:亲自看。

不屑一顾:不值得地看。               盯、注视、凝视、凝望:集中精力看。

看护、照看:照应地看。               膘、斜视:斜着眼看。

怒视、瞪:生气地看。                   瞪、怒视、怒目:愤怒 地看。

瞥:斜眼看。                                  一瞥、浏览:略微看。

探望:拜访地看。                          端详、察看、检查、查看:仔细看。

视察:上级查看。                          瞻仰:恭敬地看。

观察:仔细地看。                           检阅、视察:上级看下级。

回眸:回过头看。 

      学习任何一种语言,近义词的辨析,都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检验你语言学习达到何种程度的重要标志。因为任何事物的独立存在,都是根源于与其他事物的差异。深刻理解了所学语言的独特差异,就等于说把握了这种语言的真髓。高水平的语言使用者,都是能够惟妙惟肖、出神入化地选择最恰当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精妙细腻的独特思想和意图。

       三、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我所学的是中文专业,虽然对“二”和“两” 的区别了解一点,在实际使用时一般也不会搞错,但从来没有像现在通过数据库所获得的系统认知所达到的那种深度和系统性。这说明了学习和科研中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它能够推动人们认知的深化和创新冲动,从而开拓出新的领域。

      实际上纵观历史,一些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们的一些睿智的见解和思想,就是在和学生对话中碰撞迸发出来的。最经典就是古希腊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和孔子的《论语》。《文艺对话集》,以文艺理论话题为主,运用“苏格拉底式的论辩法”,对多种观点的矛盾逐层揭示,从而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作者通过对话形式,从日常具体事例出发,以浅喻深、由近及远、去伪存真、层层深入,水到渠成地来论证自己的结论,从而激发读者自己的思考。而孔子的《论语》,许多精辟的话语,也是孔子和弟子对话的过程中闪现的。譬如: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可见,没有思想的碰撞和激荡,难以产生火花和灵感。

      现在,评价一个学生的标准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过去是衡量学生识记知识的多少,是否能够熟练背诵概念和答案,而现在是评价学生能否提出有质量的问题和思考,有没有创新意识。因为知识的识记,已经完全被大数据库所取代了。识记实际上是一种面对过去的视野,而创新则是向着未来而探索。现在的许多大学在招生本科生和研究生时,特别着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意识,而不会看好死记硬背、墨守成规的学生。这对现在的年轻学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警示。 


                                                                 2024年3月12日于加拿大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